漳州的古城东山县铜陵有一条走过300余年春秋、至今仍透着海洋遗韵的商业老街——前后街。
 
曾经商业兴盛的后街 “哲记京果商行”老字号旧址。
 
“德春”商号中西风格建筑装饰。
前后街分前街和后街,与传统的手工百业街“打铁街”相连接,与以“渔行”著称的后铺山街相邻,长约百米,曾经商贾云集,街景繁荣,人流不息,是清代东山复界后至民国时期,最为繁华的传统商业街和重要的商贸流通集散地。
暮春时节,沐着濛濛烟雨,沿窄窄的街巷轻步阅读老街的历史,追寻当年铜山商人创业的足迹。眼前的老街如同沉默不语的老人,在风雨洗礼中,历经岁月蹉跎。原先的鹅卵石路被水泥路取代,临街店铺建筑的青石条、红砖墙,已经褪色,留下了岁月的斑驳痕迹。两侧的店铺为骑楼式二三层“竹篙厝”,整齐有序,亦店亦宅,前店后宅。前街以经营食杂、烟草、酒肆、苧麻、鱼钩、土特日杂、风味小吃等为主,后街则以经营布匹、百货、民俗用品等为主。
老街的前身是清代军队的教场,清康熙十九年(1680),清副总兵詹六奇奉令复界后,发动百姓捐款捐物在古城下的教场建起市场,供农民交易农副产品。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铜山市场改建为前街、后街、铺山街、打银街,修建商店67家,经营日杂、柴炭、粮食等商品。铜山,依海临港,海运发达。商贾川走南北,与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通航通商,运回白糖、布匹、粮食、煤油、豆类、肥料等,让老街商业贸易迅速红火,豪商大贾,并集于此。铜山,迎来了商业发展盛世,成为传播中西文明的一扇窗口。
古城下街恒发朱氏家族,立足东山的海洋优势,走出城门,把资本投向渔业生产,发展渔需品和水产贸易。在当时最为繁华的前街购置多间连排店铺,经营南北行、渔行,设立“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东山业务代理”,“恒发”的诚信经营,赢得了商机,赚足了利润,成为当时规模较大的商家之一。
清光绪年间,有位叫蔡亚米的云霄人,在前街开设“显顺”号鱼钩店,凭借摸索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祖传的独家秘诀,打制真鲷鱼钓、大鲨钓、钩钓……品种多样,质量上乘,畅销闽南、粤东一带渔区。又因其店前悬一木刻“红葫芦”为标志,久而久之“红葫芦”成了东山鱼钓的著名品牌。
“一海兴九商”。海运的兴盛,港口的优势,带动了老街商业迅速发展,私营商号如雨后春笋。据档案资料记载,1937年,这条商业老街聚集着数百家商号、店铺。有“庆德”、“仁德”、“延寿”、“成昌”、“怀德”等9家“国药”店。其中,张百丹、陈镜波、陈镜藻、王荫亭等一代名医们坐堂问诊,悬壶济世。经营有中西药饮片及成药,所制成药,有根据家传秘方也有民间验方,选料认真,炮制严格按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规矩。工艺上从不马虎,因其质量优良,赢得商家、病家的信任。
后街的绸布业经营也相当红火,有“侨盛”、“启明”、“源昌”、“利通”等20家,前街也有“怀记”、“益发”、“成章”等7家,经营各有特色。“怀记”号底子雄厚,老板谢子怀资金运用自如,经营部署合理,在数十年的竞争中保持发展的好势头。“备货齐全,货真价实,珍视商誉”成了精明商家发展的要诀。绸缎店里经营从天津、上海等港口运来的布匹、交趾绢等各色彩绸锦帛及进口的洋货,为旧时女性添一份靓丽时尚。
年过九旬的欧相玉老先生是老街最年长的居民之一,他也是前街“振隆”号京果行的掌柜。他说,民国时期的前后街,日日为市,昼夜经营,一派繁忙,经营着从东南亚一带进口的煤油、肥田粉、暹罗米、仰光米、肥皂、柴油、丝绸布匹、桐油、白糖……那时候商家都很讲信誉,人们买哪一类商品都会选择比较有名气的那一家买,既称心又放心。而商品的包装、计量更要靠真本事。忙碌的生意,清脆的算盘珠声犹在耳际。
“文芳”、“发利”、“兴隆”号的糕饼业,“振隆”、“哲记”、“联发”、“老源合”的京果行名闻一时。此外还有经营粮食副食品、柴炭、酒业、苧麻、海产品、饼业等诸多商号。
聚集在这商业老街的百余家商号,同样在1955年接受了公私合营和对私改造,老字号由此成为历史的符号,不复当初的繁华和辉煌。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声誉,这些老字号至今仍为老一辈人所津津乐道,足见铜山商业老街文化内涵的厚重,折射出铜山商人诚信经营的印迹。
老街,烙着珍贵的红色革命印记。“哲记”南北京果行,解放前夕曾是国共两党和平解放东山谈判代表的接头地点。翁占春“惠人诊所”,是彭湃烈士的战友翁佛涵从广东海陆丰转移到东山播种红色种子,领导工友闹革命的秘密联络点。1932年叶占梅、卢植五、黄德五、沈朝宗6人就在“惠人诊所”三楼秘密举行入党宣誓,成立中共东山地下组织。
老街家家户户的中堂几乎都悬挂着关公的画像或供奉着雕像,而偷吃巷一民居墙体上竟镶嵌着一方高49厘米,宽33厘米的“山西夫子一号公店”石碑,上镌刻“武圣庙”三字,中间书“山西夫子一号公店”,左书“帝君春夏出巡迪年”,右书“店税交一甲福首收”。让人领略到一方习俗,领略到生活在海洋文化熏陶下的东山人,对关公至高无上的崇奉与信仰。遗憾的是,这一片区已经拆迁,迎接它的将是现代化高层建筑。
旧时的老街,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十分丰富,逢年过节关帝出巡、舞龙、舞狮、路头剧表演,穿街过巷,锣鼓喧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让老街小巷荡漾着笑语欢歌……
 
前街遗韵 位于前街的明朝郑成功爱将张进将军府旧址。
深深的老街,深深的情。透过老街建筑仍可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感受到当年繁华的气息。“德春”号、“振隆”号、“启明”号老宅墙头的中西合璧装饰、精巧的雕花木构件……犹如一幅幅秀丽的画布,令人不由地停步凝望。一把把锈迹斑斑、形态各异的铁栓门锁,仿佛在寂寞的岁月里,诉说着前世的繁华。昔日曾经商铺林立的老街,而今显得空荡、幽静,让偶尔经过的行人,撩起怀古之情……居住在这里的老街坊们都“希望老街的海洋遗韵能得到传承与保护”。
⊙黄辉全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