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漳州今古  
 
清中后期漳州商品经济发展与对台贸易(一)
来源:转载 点击数:3614次 更新时间:2012/7/16 15:01:19

[核心提示]清代中后期,漳州城市工商业和农业商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主要有制糖业、制茶业、纺织业、金箔业。商业发展中较发达的是药材业和金银首饰业。清代在台湾享有盛名的特产名铺有漳州片仔癀、漳州八宝印泥、蔡福美鼓铺等。

  一、手工业的发展

  制糖业

  漳州市郊四乡种蔗历史悠久,是主要的产蔗地区,蔗园遍地,其中东、北乡较多,西乡次之;南乡土壤较适宜种植果树,且水果经济价值较高,蔗园多数改种果树。四乡都建有糖廍(制糖作坊),现在还遗有榨坊旧址和榨蔗制糖工具等。制出的“漳刁”质量良好,畅销全国各地,颇负盛名,所以糖是漳州比较大宗的商品。

  近代漳属一带都是以土法榨糖,使用土工具和人力或畜力操作,制糖作坊叫“榨坊”或“糖廍”,只能生产红糖,而后再由红糖加工制为其他品种。在榨坊内安置两个石砘(俗叫“蔗车”),在双砘缝中塞入蔗杆,以牛拉动两砘,由于石砘的转动而压榨出蔗汁流入地下壶里,然后取出蔗汁倒入鼎内(两壶蔗汁装为一鼎),经过火烧煮沸,放入少许石灰,候糖快成,又投入花生油渣。每升需投入花生油渣一斤和石灰粉半斤(后来改用煮蔗的化学药粉),弃掉杂质;在蔗汁浓缩到适度时,用鲎勺舀入木槽,用棍子搅拌,至逐渐冷却凝固,打成砂糖或捏造成团。砂糖称“赤砂”,成团的称乌糖丸。如要加工成为白糖,则趁红糖液尚未凝固时放进漏斗内泸入锅中,叫做糖水,上盖泥土,半个月左右,色渐转白,再换泥盖。经过3次换盖,才成白糖。白糖再经熬煮成块,剖成碎片,形状如冰,就是冰糖,方言叫糖霜,味清甜,价钱较高。此外还有刁糖、赤糖、包仔糖、角糖、漏糖和经过加工的菜糖(土白糖)以及下脚料的角水、冰糖水等。旧时市郊每村都有榨坊,多者四五门,少者一两门,每门榨坊每天可榨蔗8壶,每壶汁需用蔗600斤,每百斤蔗能产糖14~15斤。随着漳州人到台湾开发,这一制糖技术也被带到台湾。 

制茶业

  漳州种茶始于唐代,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漳州茶“漳芽、漳片”就被列为贡品。而漳州的制茶业与台湾制茶业的兴起基本同时,漳台往来密切,饮茶习惯相同,两岸制茶业互相影响促进。光绪年间,东坂后(即今青年路)的奇苑、府口街(即今台湾路)的瑞苑先后开业,其后陆续增加不少铺户,有南市街(即今香港路)的若芳、马坪街(即今延安南路)的建芳成、东闸口(即今厦门路与北京路汇合处)的铁峰。

  纺织业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据业内人士说,有怡芳、长顺、协顺、源成昌、振德、正源等商号,商家采用放纱换布的经营方法,即派人挑棉花到农村,按一定比值向农村纺织户换回棉布出售。同时古街还有印染作坊,专事印染色布和印花布、花围巾等。当时印染采用冷染法,印染成蓝底白花,花纹有龙、凤、牡丹、竹等,或染为“雪绿布”(深紫色),产品销售本地及闽西,并远销台湾。

  金箔业

  清时,漳州大量移民到台湾及南洋等地区开拓,因思念唐山故土,事业有成后,把家乡的寺庙宫观、神佛像、祠堂、居宅、家具的模式移植到当地,并用家乡的金箔装饰,金箔销量不断上升。

  金箔的原料是黄金。黄金要打成金箔要经打坯、打开、炕火等七个工序。店东购进黄金后,将九成半黄金熔成整块,放在坯盘上。盘须抹粉,使不致粘湿。而后由上手工单人执1.5斤铁锤猛打,这道工序称打坯。将坯分成7块,每块约半市尺见方,再由单人执3斤重铁锤捶打,这道工序称打开。打开后改用双人执3斤重铁锤对打,待金箔面积逐渐变薄扩大后进行炕火。火力根据季节气温的不同,燃烧热度要适当。既要求金质的软硬度要适当便于捶打,也要求保持金色鲜艳箔张优美,才能保证产品优质。炕火后再将箔张捶打到一定薄度时,用口轻吹把金箔安放在旧式账簿纸上。以后边捶打边分割,由7至14,至28,至56,至112。这样就成为极薄的金箔,只存原坯厚度的一百二十分之一。割切金箔,大面的用铁刀,小面的用竹刀。上刀前均须抹粉。在逐次捶打时,金箔中间每层都要套上乌金纸。纸须抹些滑石粉,以保持金箔不致破损。乌金纸系浙江宁波所产,除供打金箔用外,还作为包裹贵重药物如高丽参粉、鹿茸粉以及跟药散等用途。金箔在打到最薄时,就一张张钳放在长方形洁白的薄纸上,然后对折成帖,每50张(帖)合为1只。在钳箔张这一道工序中,一般都要小心翼翼地在帐箩中操作,以免被风吹散造成损失。每小两黄金可打成6000张左右金箔,规格每张为1.4~1.6寸,每张金箔都是千锤万打而成的。

  根据蔡庆麟《历史上漳州的金箔业》记述,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李世贤部入漳前,府城约有金箔业户200家。这种家庭手工业作坊大多数分布在现在漳州城区大岸顶、管厝巷、后营庙、打锡巷、田霞、浦头、盐鱼市等处。大岸顶大愿堂内金箔业曾奉葛洪塑像为仙师,俗称金王。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十六两天金箔业老板必前往烧香敬拜。以后由于漳州遭受多次兵燹以及外销减少,从事金箔业的户数和工人不断减少。到了民国时期仅管厝巷一带有10多家。以陈耀记派下陈荣芳一家经营历史最长,为同业中老铺。陈耀记的祖先系山西省河东太守,后由同安县迁来漳州经营金箔业。陈家传至陈荣芳已是五代,后陈荣芳又传陈瑞记、陈荣茂、陈秉记等家。海澄人陈松林(陈北之子)所开的陈振昌号,也是业务发达的大户。此外,蔡源兴、胡庆丰、余广镒、金恒昌、陈振丰、吴源益、陈耀昌、洪联成等家,业务也好。金箔业全盛时漳州每年所产金箔约1500万张,折合黄金160斤左右,雇用上手和下手男女1300多人,所谓上手工是打坯、打开、炕火、入柜、割药等等工序。所谓下手工是燃箔、钳箔、装箔等工序。每家金铺的金仔厅(即从事金箔生产的车间)经常有上、下手工人一二十人,大户的有二三十人。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清中后期漳州商品经济发展与对台贸易(二) 下一篇:传统工艺--弹棉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