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漳州今古  
 
五百年水上古民居
来源:转载 点击数:3579次 更新时间:2012/7/16 15:25:24

    漳州龙海市东园镇埭美村水上古民居,由276座古厝组成,拥有560余年历史, 规划科学,每幢房子风格一致,间隔讲究,加上四面环水且规模保存完好日渐名噪,是目前漳州市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有着“闽南第一村”的美誉。

  最近,当地政府积极谋划,将建成一个集度假、休闲、文化、闽南民俗展示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式公园,得到98%村民的支持。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村庄旧有的宁静被打破了。一些游客要买这里的房子,村民们一一婉拒,因为他们期待着一幅更美的画卷,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红砖瓦,燕尾墙,绕村水。

  近日,笔者走进龙海市东园镇埭美村,30多米宽的水道如绿带环绕,波光粼粼,静谧祥和。洗衣做饭,休闲听戏,淳朴的农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这个乡村常住人口960人,如今,还有200多人居住在古民居里。

  漫步村中,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坐向,形态、大小近乎一致,若无引导,很难分清东西南北。古民居外观形似宋代民居,屋顶以曲线燕尾式为脊,室内木雕精细,梁上漆画清晰可辨,虽经风雨侵蚀,仍保存完整。

  看到笔者忍不住惊叹,同行的村民陈训生颇为自豪地说:“整齐划一的古厝都是坐南朝北,加上结构上的如出一辙,每年农历七月‘普度节’,受邀到村里做客的客人经常闹出走错门的笑话,大伙也都觉得习以为常。”

  “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是什么?民居为什么能保存如此完好?”笔者问道。

  “绕村河道就是村里的‘生命线’,村民利用河道养殖南美白对虾为生,也有一部分人外出打工。我们都是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如今这里居住的都是陈氏族群。500多年来,所有房屋规格由族里统一规划,哪家盖房子,都要经过族里的规划,盖哪里,面积多大,朝向如何,用什么材料,都要统一,所以能这么整齐。500年来,家家户户稍有破损就进行修补,所以如此完整。”

  站在观景台远眺,200多座古民居层层叠叠,气势恢宏。陈训生点出一个细节:“你看,所有房子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如果所有人家的边门全都打开,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直线通道就形成了,即使天落雨也不用打伞。” 

  “这么多年,难道没有人想到过改扩建?”笔者疑惑地问。

  “肯定有这个念头啊!但大家看到房子这么整齐划一,还有49间古厝是明清时期的,都舍不得改建。这么好规划的古屋很难得,而且这种科学的规则还值得现代人学习。很早以前我们周边一带就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埭美厝无埭美富,有埭美富也无埭美厝’。意思是说:就算你跟埭美同样富有,也没有跟埭美同样的房子;有跟埭美同样的房子,也没有埭美那么富有。引以为豪的村民想改善住房,盖新房子的都建到村外头去了。基于这种发自内心的保护,古民居的规模和气势才得以保存。”

  在村中停停走走,与老百姓拉家常,笔者听到埭美出名的故事:2011年,一群马来西亚游客到此一游,将几十张照片发布到网络上。无心插柳柳成荫,接踵而来的是中央媒体的跟进报道,古民居知名度陡升,旧有的宁静被打破,游客纷至沓来。

  村头,几棵古榕漏下细碎的阳光,河水泛着阵阵金光。我们坐上一艘木船,划船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叟,看到我们诧异的眼神,陈训生又笑了:良好的环境让村民都很长寿,80多岁还在划船的大有人在。

  河面一阵寂静,除了有规律的桨声。“来的人多了,原有的宁静被打破,会不会觉得惋惜?”笔者问。

  “出名是件好事啊!前不久,这里还被评为全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呢。听说市里要对这里进行保护开发,提出‘以人为本,规划先行,最小干预,凸显特色’。现已初步进行规划,今后,一个2000多亩的湿地公园将沿村而建,而水上古民居则要重点保护。这里将规划建成一个集度假、休闲、文化、闽南民俗展示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式公园。”

  “对此,我们村民很包容,也很开放。去年底,村里就古厝群的规划保护,作了一次入户调查,村民的支持率达到98%以上。如今,游客越来越多,一些游客甚至想高价买下这里的房子,但没人同意。此外,村民还自发成立水上古民居管理理事会,我是理事长。理事会成立后,要求村民要自行拆除搭盖在古厝周边的鸡舍、厕所等搭盖建筑,没有人不同意,村民都把房侧的临时小厕所给拆除了,一共拆了五六十间。”

  “大伙儿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借政府之力,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开发,在对古民居有效保护同时,让水上古民居永远流传下去。”  ⊙郭东福 黄国轩 郑智敏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漳州土地公庙抖露少年慈禧一段传奇 下一篇:清中后期漳州商品经济发展与对台贸易(二)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