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浦头溪边土地庙探奇
民间对土地公的信仰相当普遍,在我们闽南地区的许多地方就可以发现土地公庙。但是大家是否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土地庙中几乎很难发现土地婆的身影。不过,在漳州浦头港(原浦头溪)边却看到了一座同时供奉土地公婆的土地庙——探花码土地公婆庙。据考证,这是目前为止漳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同时供奉土地公婆的庙宇。

沿着一条数百米的沿港小道前行,找到了这家土地庙。这是一座由主庙及两侧护厝组成的小庙,装修得很是齐整。据庙宇管委会的副主任蔡原根介绍,小庙占地260多平方米,这样的规模比起其他的大庙而言,面积不算大,但是在土地庙中却可算得上是佼佼者了。记者走进庙中,看到庙中并列坐着土地公、土地婆,排位次序是典型的男左女右方式。只见须髯皆白的土地公手握着黄金锭,笑容可掬,而旁边的土地婆则显得雍容华贵,较为严肃。
仔细探来,浦头溪边隐藏这座小庙,确有其出“奇”之处——
一奇:同时供奉土地公土地婆
这座独特的土地公婆庙始建于明代宣德六年,最初是由明代宣德二年的探花谢琏专资承建,前后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后几经毁建更迭。大跃进时期它曾经被改为猪圈,但是文革“破四旧”又将其夷为平地,文革后才逐渐被当地的蔡氏夫妇在原址重新建了起来,后来为了配合城市改造,不得不在 2004年再次选址重建。新建后的庙宇位于浦头大庙右侧,浦头港(原浦头溪)边,坐西北向东南,庙门正对着古河道。
据称,土地庙中只供奉土地公一直以来是不成文的规矩。“土地公,也称为‘社神’,在仙籍里注册的应该是福德财神,我们民间俗称是土地、土神、土地神、地公、土地爷都有”,该庙管委会副主任蔡原根对记者说道,“传统上的土地庙是没有供奉土地婆的,这主要是人们的认识不同造成的。传说中人们认为土地公很仁慈,平常乐善好施,但是土地婆强调‘富的富上天,穷的穷剩铁’,因此在世人看来她很自私,所以一直以来才没有被供奉。”
虽然这只是传说,但是探花码土地公婆庙的一反“常态”,确实不能不谓之奇。
二奇:土地庙前冠名“探花码”
对于该庙的庙名,因其前面冠以“探花码”三字,许多人到那儿参观后往往会误以为“探花码”就是该庙的名称。但是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探花码”事实上并非该庙的全称。“‘探花码’只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名,是有个码头名叫‘探花码’,系明朝谢琏所建。而这座土地庙与‘探花码’是同时建成,且就处在码头边上,所以一直以来才被称为‘探花码土地公婆庙’。”蔡原根对记者说道。
对于探花码及其与土地庙之间的渊源故事,记者在庙边的碑文中得到了更为确切的证实。庙的左侧墙上嵌着一块青石碑,碑文为里人颜知森根据民间传说撰述,厦门大学教授叶国庆先生“鉴阅”,据碑文所述:“探花码,昔名米坞,系古芗江即九龙江运粮来漳东门出粜停泊处,其上有米市街,地处漳邑东门城郊浦头溪中段(亦市内东北角各河港排水出口处),其处有一小庙,坐东向西,始建于明代宣德六年。其庙系由明代谢琏专资承建。内奉祀福德正神一对老夫妇为正尊”。当中所述的谢琏,系漳州人,是明代宣德二年的探花。其在高中探花之前,家境极为贫困,刻苦勤读的他甚至只能用小木头削一只鸡腿蘸酱油配粥。待发迹后,他反复思考,回想祖墓风水确实很好,但为何未出仕时家境如此寒酸,内中必有缘故。便请著名的地舆师前去察看风水。地舆师后来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祖墓所在地水流太直,基本没有回旋,不能聚财。谢链听信此说,因此在水沟入河处建码头,以土地庙镇之。后人为纪念谢琏,将码头唤作“探花码”,这座土地庙便被称为“探花码土地公婆庙”了。
时光流转,500多年过去了,浦头溪边的景致早已物非人也非,“探花码”也失去往昔繁忙的风采,只留下这尊独特的小庙在浦头港边静静伫立。
⊙ 朱俊辉 郑文典 杨巧辉 陈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