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有一个偏远的小渔村,陆地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岛上居住人口竟达近万人,这就是龙海市港尾镇浯屿村。
浯屿雄关鉴古今
浯屿村位于厦门市之南,南太武山之北,是四面环海的岛屿。面积0.96平方公里,南为碧波浩瀚的台湾海峡,西南距陆地岛美村2海里,北距厦门6海里,东北方距金门8.5海里。与金门一衣带水,是通往漳州港厦门港的必经之道。
浯屿历史上曾经是一座雄踞海上的水寨。据清道光版《厦门志》记载:“浯屿据海疆扼要,北连二浙,南接百粤,东望澎湖台湾,外通九夷八闽,风潮之所出入,商舶之所往来,非重兵镇之不可”。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为防备倭寇,派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一带设置五大水寨,浯屿水寨为其中之一,浯屿水寨具有重大的军事防务责任。“岱屿以南接于漳州,浯屿寨辖之”。以后历朝均派重兵把守,在岛上设有炮台,烟墩台,瞭望台等海防军事设施。

明末清初,郑成功雄踞厦门期间,浯屿、厦门、金门三岛成三足鼎立之势,同属郑氏反清复明重要军事基地。
今天已经很难看到旧时海上雄关的完整印记,但有一段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墙基。这段城墙的底座以巨大的条石横竖交叉叠加垒砌而成,高约6米,宽4米。深褐色的巨型条石每条约有几千公斤重,之间没有灰浆勾缝,但结构合理、沉稳坚固。和这段城墙紧紧相连的是一个突出的四方形高台,这是当年水寨的瞭望台。土墙以壳灰、沙子、黄土、糯米、红糖等搅拌夯筑。相隔不远处,还遗留有一个城堞的垛口,尽管墙体高度、建筑年月已经无从考证,其残垣断壁散发出的深邃古老气息,令人浮想联翩。

历史上的浯屿水寨饱经战火,几度修葺又几度荒废。现在浯屿招待所附近还有一块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立的石碑,题为《浯屿新筑营房墩台记》,叙述的是当时在浯屿水寨寨城内新筑营房炮台的史实。立碑者是当时提督福建全省水师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的许松年。碑文即有叙述“前明尝置守御所,有土城,久废,惟颓墙数堵而已。”这是浯屿水寨军事功能最直接的历史见证。
民国以后,浯屿水寨的功能渐渐削弱,城墙砖石被拆去修盖民房,只留下约70米的水寨遗迹。
天妃宫殿作见证

浯气壮山河妈祖威灵显赫
屿万民腾辉渔船满载荣归
这是浯屿岛天妃宫门柱的对联。浯屿岛天妃宫坐东向西,依城面海,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历代皆有重修。现为三进四殿,宫殿长39米,宽9.2米,面积359平方米。第一殿陈列着明抗倭将领、曾任浯屿水寨钦依把总的沈有容(1557——1627)撰写的《重建天妃宫记》碑,这一碑文记载了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两件大事。一是“万历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逾月与铜山(今东山岛)把总张万纪败倭彭山洋。”二是师“移石湖”,即浯屿水寨迁移到晋江石湖(仍称浯屿水寨);清道光五年(1825年)立的总督福建全省水师、御守福建金门总镇府陈化成等《重修浯屿宫碑记》;道光十年(1830年)董事蔡文卿、住持僧大珪立的《重修浯屿宫碑记》。
二殿为正殿,神龛主祀天妃(即妈祖)。神龛上方悬挂着保存300多年《清康熙皇帝御祭天妃祭文》木匾,记载着清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旨征剿”台湾师次平海澳,天妃“涌泉济师”,“助战湿袍”的功绩。
天妃宫外两侧有龙虎井遗迹,相传系明末清初郑成功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驻防浯屿岛时所凿。
据史料记载,明天启元年(1621年)荷兰侵略者占领浯屿,天妃宫被侵略者当作指挥所,惨遭破坏,更为严重的是1938年,日本侵占厦门后,又强占浯屿岛,把厦门、金门、浯屿合并成“厦门特别市”,在浯屿设立“行政公署”,强行占领天妃宫和蔡氏宗祠,并在此组织“大王公盟”“圣母盟”“大师公盟”“三保公盟”“王公公盟”“帝君公盟”等奴役民众的迷信组织,同时,对少年儿童实施奴化教育。在此设“公立高初等小学校”,用日语上课,日伪还在天妃宫内设阅报所,宣传“大东亚共荣圈”等内容。
因为浯屿介于厦门与大陆之间,日伪军便将浯屿设为华侨归国的“中转站”。在《新厦门指南》中,日本人无耻地称:这是为了使浯屿成为华侨之“理想的安乐乡”。
当时海外华侨要回到泉州、漳州家乡,必须在厦门登记后转运到浯屿,再由浯屿“行政公署”派船“护送”回到家乡。华侨要出国也要先经过浯屿,由设在岛上的“侨务科”发放出国证。日伪军在浯屿岛上的天妃宫设立“华侨招待所”,内有专人驻点,还在浯屿的海滨设立“华侨联欢社”。《新厦门指南》称“内有现代消遣品及南北乐,笙歌箫管,锣鼓喧天,月明如镜,青山如画。”事实上,在国难当头之际,华侨大都归心似箭,哪有心思享受?而莫清华(日伪警备司令、行政署长)等汉奸就借助华侨逗留浯屿及“护送”他们回乡之名义,进行敲诈勒索。
由于浯屿天妃宫历史悠久,岛上都是出海劳动的渔民,加上宫前是一个天然避风港,闽粤台渔民进港停靠必到天妃宫烧香朝拜,现在浯屿天妃宫已成为龙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景胜迹今犹存
浯屿在宋初开始建村,是个多姓氏杂居的村落,现有本地人口5000多人,主要姓氏有蔡、陈、林、郭等40多个,外来务工人员也在4000人以上。天妃宫后面有着蔡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在蔡氏宗祠后面及周围有闻名遐迩的八景。
虎头探海:在岛东部,有块岩石突兀伸出海滨,其形状如虎头,栩栩如生。
仙洞钓鳌:在岛北端,有座山岗徒立海边,崖下奇岩绝壁,怪石嶙峋,嵯峨的巨石构成一个天然的岩洞。相传为八仙之一吕洞宾修炼之所,故称“仙洞”距洞前数步,有一巨石巍然耸立,崖石上刻着“钓鳌石”三字。洞口周围有“仙脚步”。传为吕仙从此登上太武山的足迹。
长礁远眺:在岛东南部,浮出一条长礁,长数十丈。伫立礁上,极目远眺,一片汪洋,烟波浩淼,近海之处,波光粼粼,白帆点点。置身此地,大海苍天,尽收眼底。在此可远眺青屿,大担,东碇,北碇等4个岛屿上的航标灯塔。
烟墩决胜:在岛西部有座烟墩山,原山上筑有烟墩台,为古时通讯的要地。明代初期,沿海地方均置烟墩炮台,当外敌入侵举火为号告警。登台眺远,海面动静一览无余。
延平炮垒:在岛西部,有座炮台山,登峰望远,天海一色。俯瞰海面,无边无际。山上筑有炮台,传为延平王郑成功所筑。该处原有一块“剑鼓石”据传是郑成功当时的练兵处。
霞鞍望月:在岛南端的万顷沙坡中有一座沙鞍,站在沙鞍上远眺大海,唯见烟波浩淼,一望无际,蔚为壮观。月明之夜,在此观潮赏月,使人胸怀豁然宽畅,心旷神怡,有逍遥欲仙之感。
后江波练:在岛北端,后江埭前,与台湾海峡遥相对峙。每当汹涌澎湃的海潮自海峡排空而来。只见浪花滚滚,银花道道,如千条银白色的练带,飘飘曳曳,流向天际,使大海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观音听潮:在岛西部,有一座观音山,山崖面临浩瀚大海,崖下礁石峻峭嶙峋,每逢风急浪大,但见惊涛拍岸,乱石穿空。波涛猛击礁石之声,犹如战鼓齐鸣,万马奔腾,令人有惊魂之感。如若风平浪静,浪花轻拍石间隙孔发出之声,但闻流水淙淙,如琴似瑟。交响成韵,俨然如一首美妙乐曲,使人陶然欲醉。岛上常请观音看戏,戏棚子就搭在海边,喧天锣鼓,掺杂潮水声声,别有一番情趣。
浯屿岛的八景有的胜迹犹存,有的湮没遗失,有的在驻岛部队的管辖内难于进入。但是,浯屿岛的海上城镇是名副其实的。
“海上城镇”是座不夜城。每当夜幕降临,各艘渔船上的大桅灯,尾杆灯一齐发出诱人的光亮,花花绿绿的灯色,辉映在海面上,整座“海上城镇”日夜灯火通明。
⊙陈忠杰 陈馨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