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东山发现民间古老的记数方法 | 来源:收集 点击数:3045次 更新时间:2013/10/29 11:16:49 |
在漳州东山县铜陵镇南门澳王爷公庙内的一方《重修王爷公庙碑》中,意外发现了东山民间古老的记数方法。
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ㄆ、О
分别表示1、2、3、4、5、6、7、8、9、10
据民国稿本《东山县志》载:“王爷公庙,在南门外澳角尾。清咸丰间募建,庙内祀三尊代天巡狩偶像。”《重修王爷公庙碑》高78厘米、宽44厘米。碑文记载民国丙辰年(1916年)重修王爷公庙时,东山西门澳、南门澳、东门澳大中跷、竹蒲、缯船等船户及个人的捐银芳名和金额。令人惊奇的是捐银金额却独以“〤元、〥元”之类表示。
为此,笔者查阅了许多东山地方文献资料,均未发现对这种记数方法的记载和解析。经多方调查、走访上年纪的老渔民方得知,碑文中捐银金额采用的是东山民间古老的记数表示方法,人们以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ㄆ、О分别表示1、2、3、4、5、6、7、8、9、10。而表示一个多位数字,即把各位的数字从左到右横列,又如“〥〨”表示“58”,而上百数的记数方法则纵横相间,如“〡―〩”表示“119”。猪肉铺或渔民在交易时通常以红瓦片划在墙上或某个角落,以示赊欠账数目,故俗称“猪肉账”。随着记数数目的增大,以及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该记数法因繁琐不直观、且书写速度慢,约于民国时期逐渐被淘汰。
至于这种类似罗马数字的古老商业记码产生于何时,尚有待于有关学者、专家进一步研究。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漳州仅有”的姓氏 下一篇:龙文塔(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