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漳州今古  
 
文川里探访历史古迹:纪晓岚的书
来源:收集 点击数:2966次 更新时间:2013/11/29 19:43:34

漳州芗城区文川里136号,锈迹斑斑的铁门上方,挂着“漳州市第22号文物点”的蓝色铁牌。鲜艳欲滴的三角梅爬出墙来,殊不知,墙后掩藏着一片鲜为人知的风景。

这就是郑宅,也就是“郑家大院”,她于1814年诞生,走过整整200年了,有点破旧,但其气派的规模丝毫不受影响。

宅院的主人,名唤郑开禧,是个传奇人物。生前,他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写过序;死后,林则徐为他撰写墓志铭。

 

探访:郑板桥书画镌刻墙上

昨日,连续几场大雨,把大院里的每一块长方形石条都清洗得彻底。抬眼看,屋顶由燕尾脊、飞檐组成,墙砖都是黑灰色的,十分壮观。

墙角堆积着一些石材构件,跟老宅里的砖雕、木雕、石雕一样,图案精美讲究。

老宅外墙上,还能看到郑板桥的墨竹画。郑开禧第七代后人郑黄舜基,54岁,他介绍,郑板桥、董其昌、郑云麓的书画,都是郑开禧珍藏的真迹,因为郑开禧喜欢,便找人将其翻刻成灰刻,留在墙上,但后来都被破坏,十分可惜。

郑黄舜基说,宅第为三进宅院,宅院后有后长廊楼,国民党时期被叫做“黑楼”,宅院的两侧是厢房,闽南话叫“护厝”,通往可园的巷子叫“大巷里”。

“不单单是可园,这里的故事还很多。”

当时,三进宅院是长辈居住,黑楼是小辈居住,帮佣地位低下,只能住在厢房。

郑黄舜基回忆,可园旁边,曾经有个私塾,叫“思蒲堂”,跟鲁迅的三味书屋差不多。他的爷爷和父亲小时候都在那儿念书。

70岁的郑奶奶1966年嫁到郑家,她记得婆婆教她的“规矩”:男主人吃完轮到女主人,最后才是丫鬟。

另外,女人是不能踏进“三官厅”一步的。“那儿就是宴客厅,女眷得在黑楼候着,亲戚就没这些讲究了。”再后来,郑奶奶只记得三官厅被典当给了别人,她也从来没踏进过。

她说,可园是郑宅的后花园,却很少人知道,后花园那儿有个猴洞,钻过去,就是郑宅的果园了,“政府充公,成了糕饼厂,洞也被人堵了”。  

历史:林则徐为郑宅主人写墓志铭

让郑黄舜基和郑奶奶津津乐道的,还是老宅的主人郑开禧。清朝嘉庆年间,漳州能建如此规模宅院的,肯定不是一般人。

郑开禧也的确是个传奇人物。生前,他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写过序。这在漳州市作协主席青禾看来,缘于郑开禧在广东工作。

青禾说,郑开禧在北京,特别是广东工作以后,结识了纪晓岚的孙子纪树馥,而同乡蔡新与纪晓岚关系密切,如此一来,更增添了他对《阅微草堂笔记》的亲近感,写序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青禾说,在为纪晓岚写序后3年,也就是道光十八年,郑开禧从广东回乡,把邻人的废圃买了下来,开始在那里设计建造私家园林,除了建造著名的“可园”外,还在可园附近,建造了宏大的私人宅院“郑家大院”。

郑开禧不仅生前出够“风头”,死后也挺风光的,因为,他的墓志铭是著名的抗烟英雄林则徐撰写的。

“古人为人作墓志铭,大都说好话,客气话,同里是老乡的意思。”青禾说,林则徐认郑开禧这个同乡,应该是在北京,也就是说,他们曾经一起在北京工作过。

声音:心目中的“三坊七巷”

“文川里就是我心目中的‘三坊七巷’。”漳州知名文史专家许初鸣称,比喻她为“三坊七巷”,并非一定也要有三条街坊和七条巷子。和福州的“三坊七巷”一样,文川里都是深宅大院,官宦、商人、绅士共同居住的地方,文化品位很高,和漳州台湾路、香港路历史街区一样,说她是漳州版“三坊七巷”一点都不为过。

漳州作家郑德鸿说,这里的院落布局也很讲究,有护厝,有私家园林,像郑宅,规模相当庞大,一点不亚于“三坊七巷”。

他还补充道,文川里、南太武、友爱路住着权贵人士与社会底层,但却和平相处,层次丰富、完整,形成和谐的街区,这是三坊七巷绝对看不到的景象。

而对漳州文史深有研究的江先生补充说,文川里比三坊七巷更有特色,建筑结合南洋风情,这是三坊七巷所没有的。

花絮

文川里成了景点

昨日的一场大雨,根本没有阻止前来拍照留影的游客。“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带着老婆、儿子一起逛文川里的郑先生感慨道。

郑先生在市区上班,平时都会带家人到周边走走,从来都不晓得市区也有一处被遗忘的角落。

他说,就因为快看不到了,晚一天来都会后悔。

而住在文川里的老街坊们,也意外这几天突然增多的陌生脸孔。“这些人会跟我问路,可园在哪里啊,魏厝在哪里啊。”突然间,文川里变得热闹起来。“上午又来了几拨人,每拨都有10多人。”文川里居民洪老伯说,文川里这几天变得特别热闹了。“前几天,我看见好多文川里的照片,挂在网上。可惜,就要拆了。”文川里的老住户林先生叹了一口气说。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川里探访历史古迹:晚清漳州首富的府第 下一篇:漳州三卤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