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马年元宵,漳州喜讯频传,其中有件引起笔者关注和兴奋的是:漳州向内河“开刀”。
据《闽南日报》报道,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迎接省运会召开,漳州市召开市区内河整治动员会,动员部署市区内河整治工作。市政府今年计划投资3.52亿元,全面实施清淤整治,预计清淤55.9公里,还百姓“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生态环境。
漳州向内河“开刀”,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惠民工程,亦是“为政以德”的善举。
城市内河,旧时称城濠,漳人俗称濠沟。勤政为民的地方官员和有识士绅,在治理城市环境,往往重视对城濠疏浚。清代廉正名臣,数学家,水利专家,中国历史名人庄亨阳,对治理漳州城濠十分重视,曾提出科学的清淤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在《秋水堂集》收入他写的两篇《劝修漳州城濠序》,一篇“代朱巡道作”,另一篇“代初总戎作”。在两篇代作序文中,庄亨阳阐述修浚漳州城濠之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治理办法。

“漳州,闽南一大都会也。负山阻海,人物繁辏,紫阳过化,号称邹鲁。”“漳府治形势甲他郡,北依山,南面水,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民足恃以安。”庄亨阳在序文开篇就点明漳州的地理和人文的优势。漳州府治胜过其他许多城市,是宜居宜商的闽南大都会。“观察兹土……登城环阅,烟火万家,佳气四合,南河抱郭,迎潮送汐,扶舆磅礴而郁积,地灵人杰”。如此美丽的城郭,因“百年来,兵燹之余,市邑变更,俗亦非旧”。让人感到不爽、感到遗憾的是城中的濠沟淤塞粪壤污水成灾。当年,庄亨阳目睹漳州城濠的情景是,“沟渠积粪壤,水道淤而不通”,“城南二闸,沙涨其口,濠中瓦砾山积者不可计数,每水潦至,泛滥及衢巷,秽气腥闻,壅郁不解,余实患之。”(这种令人恶心的脏乱景象,在漳州几乎成了难于根治的“城市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笔者供职于闽南日报社,上下班路过濠沟边,常常闻到濠沟污水散发的恶臭味,看到濠沟里垃圾成堆,蚊蝇成群。虽然街区历年都举行爱国卫生活动,但濠沟里“依旧臭味袭路人,仍然粪壤孕蚊蝇”。难怪有人戏称漳州为“脏州”。)对于漳州城濠如此让人不堪的脏乱惨状,庄亨阳直陈其害:“夫城之有濠,犹人之有肠胃也。肠胃塞,则气不能升降,而体病。城濠塞,则水无所宣泄,而民亦病。是非漳之利也。”“水关不修,通濠久塞,使万民之恶,积而不流,愁苦垫隘莫可聊赖,民之日贫,俗之日梗,固其所矣。”漳州城濠之淤塞,乃是漳人之祸、漳城之丑!若漳城内河旧貌依然,焉能企望漳州美丽。

庄亨阳纪念馆
漳州城濠并不是从来就是淤塞的。庄亨阳写道:“城中旧有濠,南溪之水入焉,可以通舟船。建东西二闸,以时启闭,积雨水有所泄,居者无水患,制甚善也。”漳州城濠原来与南河相通,可以通舟船;建有东西二个水闸,积雨水,排洪消除水患,保护一方平安。可是,在明嘉靖年间,二个水闸设置铁柱,致使濠沟淤塞,舟船不通。明隆庆四年(1570),知府罗青霄下令撤除水闸铁柱,规定每百户派一人定时启闭水闸,“民乐其便,富庶科名亦胜於往日”。庄亨阳说,从罗青霄治漳疏理城濠,取得“民乐其便”,“富庶科名”胜过于往日的政绩,可见治理城濠淤塞的重大意义。
如何治理城濠?庄亨阳提出:1,“奉天子命,来育且教”的地方长官,如果“利不兴,害不除”,绝不可等闲视之,消极怠政不作为,而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对于有益民生的善事,要“勉率属僚,成兹盛举,使漳民共享美利”。序文写道,“观察朱公,下车未匝月,即议疏之”。初总戎赞同支持朱巡道治理漳州城濠的善举,并且组织领导部属官兵参与行动。要彻底清淤除污,根治漳州内河,建设美丽漳州,必须领导决心坚定,上下一致,官民同心协力;2,要组织民众参与,依靠民间力量,动员市民为治理城濠作奉献。在序文中,庄亨阳借朱巡道、初总戎的身份,特别倡议“绅士庶民亦各出愿力,积丝为缕,以助斯役”。同时,他劝导豪富之家热心公益,行善积德。庄亨阳针对当时漳州的社会风气,指出“漳民固豪举者,今岁夏秋间,相竞赛神,盛作供具,剪彩为楼阁,每一所费不下数百金,其施于无益犹如此,则于今之有益者又当何如也?爰书数言以为为善者劝。”庄亨阳此种劝导“豪举者”、“为善者”,将钱财用于有助社会发展的公益的办法,笔者认为可供当下漳州治理内河参考;3,要动员、教育市民养成良好的保护城区生态的习惯,组织民间力量维护好城濠,如明嘉靖漳州罗知府那样,规定沿城濠而居的市民,每百户推选若干户组成日常督导、管理力量,制止那些有害城濠生态的不道德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