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漳州今古  
 
历久弥新的“新厝”宗祠
来源:转载 点击数:3144次 更新时间:2014/8/13 14:56:46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位临九龙江畔的南靖县靖城镇部前村院前社,有座至今保存完整的清代古建筑——“新厝”宗祠。

    

  历经几百年  建筑风格犹存

  陈氏宗祠,保持着三晋四合院建筑风格,距今约200多年了,即清朝同治年间建造。宗祠前拥“玉带河”,后枕“纱帽山”,指的是前抱鱼池,后拥荔枝。这里风光旑丽、气势恢宏,实属风水宝地。因该宗祠比部前大社的祠堂晚些,故名“新厝”。

  “新厝”宗祠坐西南向东北,为三进式结构,由前厅、中厅和后楼组成,建筑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宗祠两侧有对称的14间内厢房;“同”字形环砖埕;6间大厅;12平方米的天井;内厢房共38间。新厝两边各有外厢房13间,对称26间,总厢房共66间。

  “新厝”后人陈亚强告诉笔者,大门的太极八卦图雕工奇特,如今仍色泽艳丽。八卦图周围有许多珠子,族人认为那是“星度”,“星度”越多,表示能人越多;前厅的中堂是由三开重阳木门衔接而成,如遇贵重客人,族人则开中门迎接。“新厝”里还有许多古物 ,诸如八卦石臼、精美壁画、石雕石刻等,让人耳目一新、视野开阔。

  延续传统家教  告诫后人

  据“新厝”居民陈启祥介绍,清朝同治年间,先祖陈东携家眷及族人从漳州市天宝后园“六房寨”迁居至此,从此在这里开荒种地,挖池养鱼,栽种荔树,兴建宗祠。祖辈靠勤劳的双手,秉承儒家的作风,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着实让后辈叹服不已。

  相传在清代年间,先祖陈东临终时平分遗产,嘱咐三兄弟续建后楼。大哥和三弟两座均已建好,拱形走廊屋檐造型古朴,传闻如同故宫一样,令人啧啧称奇。但令人遗憾的是二弟因好赌成性,结果把建后楼的钱挥霍一空,现还遗留一座空地基在风雨中飘摇,令后人倍感可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族人的增多,如今大多户都搬出去另建新屋,从同治年间先祖陈东繁衍迄今,已有58户,人口近300人,至今仍睦族敦亲。每逢佳节,宗亲们欢聚一堂,祭祀祖先、祭天祈福,延续传统家教,告诫后人切莫重复二弟覆辙。

  这座“新厝”历经几次修葺,历久弥新、环境清幽,件件东西收拾得井井有序,到此一游 ,让人有一种敬仰与回味的感觉。 

  ⊙蔡其标 文/图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朱熹与漳州有关联语之明辨 下一篇:天宝山美村一大石臼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