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敬墓神道碑流落田野。(资料图 黄树金 摄)

魏敬(魏妈)蜡像。

河南固始县的“奶奶庙”。(汤毓贤 摄)
在电视剧和戏曲中,宋朝佘太君(闽南民间叫“杨令婆”)挂帅的故事令人津津乐道。其实,历史上佘太君并无其人,而是以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祖母魏敬(即魏妈)为原型进行的人物创作。
云霄县博物馆馆长汤毓贤经长期研究发现,魏敬是一名伟大的女性,在“开漳圣地”云霄生活20年,为“平蛮”和创立漳州郡立下功勋,漳州最早的开元寺也源于她。
魏妈墓就在云霄东厦镇竹塔村的半径山山麓,如今只剩下一神道碑孤立田野中。漳州文史界人士纷纷呼吁修复魏妈墓,建立魏妈纪念馆。
考证
72岁带府兵挥师南下
在闽南和台湾留下美谈
汤毓贤认为,魏敬之所以在闽南和台湾留下美谈,因其悲壮的历史故事,而这段故事是戏曲中的佘太君的原型。
据地方史料记载,魏敬(公元599年-691年)字玉钰,号“云霄”,河南汝宁人,是隋中书魏潜之女,为唐名将陈克耕夫人。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广之间“蛮獠啸乱”,河南固始县的朝议大夫,也就是魏敬的三儿子陈政接受朝廷圣旨,率府兵三千赴闽“平蛮”。
第二年,部队被困于九龙山(今漳州九龙岭)。朝廷接到告急书后,命魏敬的大儿子陈敏、二儿子陈敷再率府兵前去救援。当年72岁的魏敬也披挂上马,挥师南援。
然而,援军行至浙江江山县时,因瘟疫爆发,儿子陈敏、陈敷和随军的两个孙子都死亡。她强忍巨大悲痛,自挂帅印,统领大军,继续南下,与儿子陈政会师之后,部队士气大振,打退“蛮獠”。
公元677年,魏敬的小儿子陈政病逝,21岁的孙子陈元光承袭父职,80岁的魏敬夫人再次忍受丧子之痛,鼎力扶助孙子稳固统治,建功立业。
汤毓贤说,魏敬的故事有历史记载,而作为“杨门女将”的核心人物佘太君,清朝以前的史料从未提及。如果佘太君真为宋初的历史人物,且英勇无敌而又敢于为夫申冤,这样的女中豪杰,即便正史不载,宋人笔记也不可能只字不提。反而是到了清代,离事发当时的宋朝已相当遥远,佘太君才写入史料,这不是很奇怪和难以令人相信的事吗?反之,魏妈的英勇事迹却是被载入正史的,同样也是有勇有谋的女中豪杰形象。
汤毓贤还认为,明末小说家借杨文广征蛮的故事来寄寓陈元光平蛮史实。《平闽十八洞》说到“佘太君百岁挂帅”,其实杨文广根本没到过福建,他的“平南”,是打到广西去。所以,佘太君的百岁挂帅实是来自魏太夫人挂帅。
影响
魏妈庙遍及两岸
云霄之名或与之有关
近日,记者跟随汤毓贤馆长走访了云霄威惠庙、将军庙、华庙、燕翼宫等庙宇发现,每家庙宇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同时也供奉魏妈(即魏敬)。据了解,芗城官园威惠庙以及台湾多座宫庙,都供祀魏妈神像。
汤毓贤介绍说,魏敬字玉钰,号“云霄”,云霄古地名是否起源于魏敬的号无从可考,但也算是历史的巧合。他还到河南信阳市固始县考证,当地安阳山上建有一座“奶奶庙”,此庙也称“云霄庙”,为天宝年间陈元光之孙陈酆所建,正殿悬匾“云霄圣殿”,主祀魏敬及开漳将士巨型塑像,为固始八景之一。
魏妈墓就在云霄东厦镇竹塔村的半径山山麓,如今只剩下一神道碑,立在田野中。据记载,公元691年,魏敬逝世,因魏敬儿子都牺牲,任漳州刺史的陈元光在陵墓结庐“代父守制三年”,还作诗《半径寻真》、《半径庐居语父老》、《半径题石》等,后编入《龙湖集》。这在当地留下一段佳话。
漳州最早的开元寺
也与魏妈有关
漳州最早的开元寺也缘于魏敬。公元674年,陈政为母亲在屯兵处(今云霄将军庙)修建了寺庙“开士寺”,为魏敬念佛提供场所。后来皇帝李隆基信仰佛教,赐名“开元寺”,漳州故郡云霄的“开士寺”与泉州的“龙兴寺”等州郡首要佛寺一起改名为“开元寺”。几年前,福建省考古队考证了这座漳州唐“开元寺”的遗址。该寺于2008年重建。
呼吁
弘扬魏妈精神
先要修复魏妈墓
魏妈神道碑如今孤立田野,而魏妈纪念堂设施简陋,仍未开放。漳州文史界人士纷纷呼吁修复魏妈墓,建立魏妈纪念馆。
汤毓贤称,要弘扬魏妈精神,首先要修复魏妈墓,加固拓展魏太夫人神道碑基座,增建碑亭防护石碑风化,周围配置护栏美化景观,并竖立县级文物保护标志。
记者从云霄文化旅游局相关人士了解到,云霄将规划建立魏妈纪念馆,弘扬魏妈精神,形成与红树林景区、凤塔圣王庙配套的开漳文化旅游古迹。
漳州市政协委员建议,开辟从现有魏妈纪念堂前海线公路到神道碑的一条通道长廊,两侧种植塔松,供朝圣者吊祭先贤、旅游者观光游览,并在堂内摆放魏妈巨幅神像,墙上陈列相关图片史料,展示漳台文化渊源。
(黄树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