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区九龙江西溪南岸有一座小庵,叫布观音庵。庵中供奉的观音坐像很奇特,是一尊四肢可以活动的“软雕”。这尊布观音原型是不是知名闽南文化学者黄典诚先生认为的花蕊夫人?现在人们还在考证探秘,以求更合理的解释。

软雕木偶,四肢活动
布观音庵在漳州市桥南片区的蜈蚣山路141号,别看庵庙虽小,香火却很旺盛。庵只一进,大门上悬挂“布观音”匾额,门内有一天井,走过天井两边的过道就是殿堂,正中供奉的就是“布观音”。这尊布观音像按照已故的漳籍全国著名语言学家、知名闽南文化学者、厦门大学教授黄典诚的说法是一尊“软雕木偶”,坐式,裹足,四肢可活动,身穿宫廷女式粗布服饰。一般庙宇里供奉的神像都是“硬身”,整尊一体,四肢固定;而“布观音”却是“软身”,四肢可活动,十分奇特。
因为“布观音”四肢可活动,所以可以如同活人一样方便地换衣裳。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街坊上信徒中辈份较高的妇女就要为“布观音”沐浴换衣,衣裳是女信徒自己用买来的粗布缝制,有上衣、裤子、袜子等,里面是底衣、马甲,外面有外套,最外面则是披风。换衣是在夜晚时分,庵门紧闭,里头没有男士,只有几位街坊上德高望重的妇女。“布观音”沐浴换衣后,第二天就要以新面目接受信众的顶礼膜拜了。
历史悠久,传说有趣
布观音庵始建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但布观音像的背部刻有“大宋”二字,据此推测应该始建于宋朝。庵中四对圆形石柱,各镌刻着一副楹联,前面两对石柱标明是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1年)信徒捐建的,可见庵在约200年前重修过。里面的两对石柱上的楹联分别是“轮奂更新不尽馨香同竺国,衣裳久素无边化被类西林”,“仙桂神灵大降祥光钟此境,姜园庇佑何须锦绣耀其身”,镌刻的年代可能还要更早些。最里面石柱的楹联上“仙桂”和“姜园”都是当地的地名,可见是专为这个庵所撰的,不像最外面石柱上的楹联“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风光春占多”,到处都可用。
关于布观音庵的起源,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是古时“仙桂上坊姜园亭庵右侧有一比丘尼院,主持心怀不正,设为机局,有来礼佛者辄陷入地下。宋时某巡按坐此失踪,嗣官兵围院,乃破机局。”有一个小兵背着一个美女要回城,觉得这个美女很沉重,走到这里背不动了,停下来休息,回过头来才发现美女不见了,只有一尊软雕木偶,是穿着布衣的观音像。于是当地人就把“布观音”供奉起来,这个地方的地名也因此称为“布观音”。究竟是先有“布观音”地名,还是先有“布观音”庵名,现在当地人都说不清楚。
原型是谁,尚待考证
布观音庵供奉的布观音像是妇女宫装,又裹足而坐,与平常人们所见的佛教中的观音菩萨有很大差异,因此引起人们的疑惑。与这个庵隔着两间,也就是蜈蚣山路135号,住着一户名门望族,已故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就出生在这个家庭中。他从小生活在这里,经常在布观音庵嬉戏玩耍,也对“布观音”究竟是不是真的观音菩萨这个问题颇感兴趣,进行了认真考证。他认为,裹足始自五代,布观音的原型可能是后蜀皇帝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时期的女诗人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姓徐,青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东南)人,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宋太祖赵匡胤率兵攻入后蜀,兵临城下,孟昶不敢恋战,让人在城墙上竖起降旗,自缚出城请降。后蜀亡于宋以后不久,花蕊夫人吟出这样一首诗:“蜀朝文武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四十万人齐解甲,曾无一个是男儿。”这首诗也有一个版本是:“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两个版本文字有些差异,但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后世传颂的著名的《述国亡诗》,花蕊夫人吟出诗后就头撞石柱身亡。宋太祖赵匡胤对此不禁长叹“真乃千古一奇女子也”,让人隆重下葬了花蕊夫人,又命建庙祭之。后来其他一些地方也建有供奉花蕊夫人的庙宇。因此,说布观音庵里供奉的可能是花蕊夫人并不奇怪。黄典诚的这个看法记录在布观音庵内墙上的《重修布观音庵碑记》里。
当然,黄老先生的看法是否就是最合理的解释,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也为布观音庵又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发人们继续探秘的兴趣。
⊙许初鸣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