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漳高速公路一路平缓,如一条素练铺展在漳州平原大地上。而到漳州出口处,猛一抬头,猝然可见前方一座巨大的石山平地拔起,山势峭奇,危岩堆叠,有如巨狮般突兀雄踞。岩石起伏处,红瓦黄墙的建筑群,或隐或现,在黑灰的岩石和郁绿的草树间,如一块块玛瑙微雕,镶嵌其中。崖壁上“南天佛国”四个大红巨字赫然醒目,这便是漳州瑞竹岩。
漳州瑞竹岩位于市区东部龙文区蓝田镇岭兜村的岐山之上。岐山又名马岐山。《名山记》云:“岐山与鹤鸣山联峙,二峰秀耸龙江之上,延袤十里余,中为万松岭。”鹤鸣山即是省级著名旅游景点、理学名山云洞岩,位于瑞竹岩西;而二山之间的万松岭上,是闽都古驿道南大门、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漳东雄关故垒“汉唐古道”万松关。山之南,龙江西溪、北溪、南溪三江交汇,把瑞竹岩衬托得益发雄奇峻秀,正如明代吏部尚书陆完与理学家蔡烈同游时所题:“万松关外瑞竹岩,峰峰峙峙列层嵌。偶来石上凭南眺,一望江上挂远帆。”
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这里特别的自然人文景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瑞竹岩名世,以它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名人高士的青睐而吸引着远近游人光顾,更以它作为闽南佛教丛林召唤着佛教信众香客前来朝拜。
佛教丛林
瑞竹岩上主要建筑物是瑞竹岩寺。从唐代以来,历经千年,寺院屡圮屡建,历代都有高僧在此驻锡,留下梵行法踪,使瑞竹岩寺成为今日的佛教丛林名刹。
相传,唐代高僧楚熙路过此处,见此山秀拔,遂伐竹取道,攀援登临,更爱这碧山绿水、田畴帆影。于是,停住了云游的脚步,结庐于此。楚熙劈竹引泉,泉水所到之处,竟令枯竹生笋,如此祥瑞,遂称之为“瑞竹”。如今岩上还有天然石室石禅床,据说是这位高僧入定之所。至宋,法祖大觉怀琏禅师兴建伽蓝,大师学行超迈,曾获仁宗皇帝赐龙脑钵盂,赐号大觉禅师。《禅林宝训》云:“(师)中正不倚,动静尊严,道学行谊,言简尽理。”后来,此高僧曾驻锡于宁波阿育王寺,现在岩上还建有一阿育王塔柱以志渊源。至明,绝尘禅师又重建宝殿,梵刹历经劫难,重现光辉。到了清代,智宣禅师挂锡瑞竹岩寺,禅师梵行高洁,工诗善书,名震一方。民初,名僧转道和尚曾在此岩住持多年,后来云游南洋,驻锡新加坡,兴建普陀寺,弘法利生,今其法裔遍布东南亚一带,在当地佛教界影响颇深。1938年,近代龙门法象弘一法师移锡此岩讲经弘法,并撰述《瑞竹岩记》。

瑞竹岩原寺建于半山腰上,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因年久失修,至1957年仅存残垣断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普法大和尚驻锡瑞竹岩寺,时大殿墙倾楼圯,残垣断壁,瓦砾凌夷。普法大和尚有见于此,“发大宏愿,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历经十几年艰辛缔造,甘苦备尝”。1988-1989年新加坡龙山寺广洽、广净(转道和尚徒孙)法师以暮年倾钵资助,及信士胡殿仁等捐资,重建大雄宝殿、斋堂、卧佛阁,并赠送泰国铜佛一尊。广洽长老圆寂星洲后,普法大和尚秉承师志,在三宝祖师加被、政府支持、广大信众的尽心护持下,剪草除荆,开山铺路,凿石架壑,广造梵宇。
经过多年的修建,如今的瑞竹岩寺庙更为宏伟,已建成天王殿、广洽阁、伽蓝殿、地藏殿、钟鼓楼、僧舍、圆通宝殿、千人斋堂、功德堂、大雄宝殿、绝尘祖师舍利塔、竹林丈室、卧佛殿、藏经阁、真味堂、祖堂、讲堂、禅堂、华严殿、圆凉亭、摩崖题刻、万松法窟、经幢、瑞泉茗苑等。

大雄宝殿,在瑞竹岩正中。原寺是宋大觉琏禅师建,后圮。明代住持绝尘禅师重建,后屡兴废,至1957年仅存断垣残壁。1989年重建,二进,中有天井,前殿供奉弥勒佛,后殿供奉三宝佛。后又改建为一进,建筑面积165平方米。殿前门上悬已故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大雄宝殿”木刻榜;殿前面柱联有明东阁大学士林釬题刻“夙根有慧皆森发,上善无声自广长”、陈天定题刻“风静潮初满,山空月正中”、刑部郎中陈文芳题刻“临三江跨万松结茆即成名利,掖百法超十地刳竹蚤喻禅机”;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殿前院落宽敞,几株大树浓荫沉沉,更添清静肃穆气氛。当中一大香炉,比人还高出许多,檀香袅袅。大殿之后,危岩之上,刻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行大字,岩上有四角亭一座,亭壁上释迦牟尼佛端坐,法相庄严,含笑看世间纷扰,召唤众生回头是岸。
卧佛阁,在大雄宝殿左侧,从四角方形的“迴龙亭”往上,走几级石阶,穿过回廊,即到。卧佛阁坐东朝西,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圮,1989年在原址临崖扩而建之,二层,建筑面积187平方米。上层为藏经阁,下层供奉白玉卧佛。阁前面柱有里人张雄(南靖人,清康熙进士,刑部郎中)题刻石柱联“翠竹无心穿石壁,海潮有意泛慈航”,禅心妙意,如卧佛那满面安详的慈容。阁前有一个广场,广场临崖,让你站在回廊处,可瞻前,可顾后。前瞻是一片广阔天地,山风凉爽,山色空濛,山下平原村落,烟火人间;顾后山路重重,风景无限,诱惑无穷。进与退,全在于世人的一念之间。站在佛前,十指朝心,你会想,退一步,也许即可如卧佛那样,自在悠闲,心无挂碍,默默欢喜。

祖堂,在大雄宝殿与卧佛阁之间,旧有僧舍,后圮。1989年重建,后又扩建。祖堂内存本寺历代祖师——开山楚煦祖师、重兴绝尘祖师、堂上广洽和尚、广净和尚莲座。
在祖堂之侧建有素食馆,坐北朝南,面向广场,与卧佛阁构成直角之势。
观音殿,即“圆通宝殿”,在大雄宝殿右前侧下方,建筑面积130平方米。供奉千手观音,左右各配祀12尊护法菩萨。殿前门柱有联“圆满十方观千手千眼而济渡,通达三世具大慈大悲以舟航”。观音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这样慈悲的心怀,这样无边的法力,是否就能洞察人间善恶因果、超度芸芸众生于幸福的彼岸?
观音殿之左后、大雄宝殿之右,有二层的功德堂、客堂。
钟楼,在观音殿左侧,二层,建筑面积60平方米,坐东朝西,供奉地藏王菩萨、明道法师、闵公法师。
鼓楼,在观音殿右侧,二层,建筑面积60平方米,坐西朝东,与钟楼隔着中间的广场相对,供奉关帝圣君、周仓、关平。钟楼、鼓楼的建筑结构一般无二,显得对称和谐、庄重肃穆。
钟楼右侧,新建一座坐西朝东三层宿舍楼。
天王殿,在观音殿前方,建筑面积130平方米,殿门上悬赵朴初所书“瑞竹岩”木匾。殿前一方很大的广场,广场面临悬崖,凭栏可眺山下无限风光。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左右祀四大天王,背后祀韦陀。弥勒常年腆着个大肚欢笑,那“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智慧和雅量,想来是我们天天顶礼膜拜想修成的正果吧?
天王殿右侧、殿前广场下方,新建斋堂,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广洽阁,为纪念广洽和尚,故名。在天王殿左前方,是座四层塔形建筑,阁临悬崖,高耸入云。崖上一堵黄墙书写“南天佛国”四个大字,数里之外,清晰可见。这塔,在卑微的山脚下,在遥远的数里外,就可瞻望,早已成了瑞竹岩的标志性建筑,如佛道般庄严,如梵音远播,指引红尘中苦苦挣扎的人早晚参悟。
竹林丈室,即方丈楼,在大雄宝殿和客堂之间的高处,二层,楼顶外形为八角飞檐,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室前一片广场,翠竹花树、岩石水池,构成一派幽静的园林风格。石雕的和尚、菩萨,小巧精致可赏,形神各异其趣,随意摆放,特别放松的感觉,与前面的庄严氛围大异。室后,是明朝林釬所建“介石云窠”遗址。云窠为八卦形结构,上有层楼,今尚存云窠门框,上有“介石云窠”石榜和石门联“梵音歇尘心佛前闲看青史,草堂欹睡足茶里笑品人生”。云窠遗址之后,有一天然石洞,洞中有绝尘禅师舍利塔,洞口顶端有“无法续传”石刻大字,洞内有石禅床,即是传说中的楚煦入定处。

华严殿,在大雄宝殿后山高处,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高大雄伟。殿门上悬鼓山涌泉寺普法方丈立的“华严殿”木匾,殿前柱联“法镇三江溪山广说无尽意,教施八闽竹音遍唱不二门”。殿内供奉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华严三圣”。三尊法相精美异常,庄严肃穆,观之心生敬畏,不敢胡思乱想。殿前广场十分宽敞,殿左山上一座圆凉亭,掩映在丛林之间。殿右山上一座六角凉亭,亭上方有一座从华严殿山上移来的古舍利塔。殿后山腰上还有一凉亭,举头遥望可见“瑞泉茗苑”大字。瑞泉烹茶,茶水洗心,茶心禅意,再妙不过了。

殿前广场之下,依山新建一座二层讲堂,建筑面积数百平方米。
这一座座庙宇、亭台,缘山势而架构,高低错落,别有法度。红瓦黄墙,掩映于绿树与灰黑的岩石间,与整个瑞竹岩融为一体,山的陡峭使庙宇更显恢弘,庙的神秘使山益添风采。全山寺宇清净庄严,宝刹巍峨,殿堂林立,为闽南佛教一大丛林。

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是佛徒信众的参拜日。瑞竹岩寺晨钟暮鼓,木鱼声传,梵音远播,香客云集,香烛鼎盛。朝拜者一脸虔诚,口中念念有词,求心中所愿。众佛不语,一脸如意。而不语,即是禅机,只凭智慧之人或愚鲁之徒们在烧香之后各自参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