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风景名胜  
 
南天佛国——瑞竹岩(中)
来源:收集 点击数:3719次 更新时间:2012/9/29 8:18:19

先贤足迹

  我不是以一个佛教徒或信众的身份来叩访瑞竹岩的。踏访这座山,是因为它沉淀着历史的情怀,留存着一缕不绝的人文记忆。

  从山脚下遥望,半山腰上,黄墙红瓦,层层叠叠的寺庙楼宇亭台,与陡峭的山崖连为一体,绿树掩映,在蓝天白云之下,分外庄严肃穆,气势不凡。

  长长的水泥路沿着山势无尽地延伸着,左转一个弯,远远就可以看到前面一塔耸立在高处,但走了半天,塔还是在那里,还是那个高度。再右转一个弯,再来一段长长的上坡的路。虽有夹道的绿树翠竹相伴,有虫鸣和鸟啼婉转,有蜻蜓如小精灵般的飞舞,但一路走来,心跳脚沉,气喘吁吁。而半山腰上的庙宇似乎还在隐约间,可望而不可即。礼佛的路这般艰辛,这是佛在考验朝圣者的耐心和诚心吧?是每个走向佛门的信徒必须完成的功课吧?而我,作为一个山的访问者,走走停停,赏玩沿途山石风景,这本身就是与山交流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了。


  最早让我驻足的,是未及山门的山路拐弯处,那据守一方的万松关。两山夹峙处,一门洞开,好不巍峨!据史载,万松关自六朝以来就是险要关隘,被称为“闽南第一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称万松,是因为明朝正统年间有个叫陈克聪的本地人在此“植松夹道,连荫十里”。400多年来,它经历过多少血雨腥风,也见证了多少金戈铁马。如今,雄关早已完成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漫长的岁月已剥蚀了它曾经的巍然风采,只留下一段城墙,一个不失威仪的门洞,如一首岁月凝固的史诗,和一个穿越时空的隧道。那一块块砌墙的石头,那石头间长出的草、夹带的灰,是否沾有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和他的士兵们身上的气息?那道拱形门洞,门洞上“天保维垣”四个大字,是否还常常回味着铁蹄哒哒的践踏声响?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重地,那么,那些于此献出年轻的年老的躯体的亡灵们,听到了袅袅梵音之后,是否也能得以安抚而超度?思及这些,上山的心情变得无端的凝重。

  进得山门,走走看看,沿着幽静小路在各个庙宇间穿行,细品门联文字和建筑细节。漫不经心的脚步,停在大雄宝殿那些有年头有来历的门柱前。冷硬的石头,因上面的题刻文字及文字里的智慧而有了灵魂和生命。石柱历经风雨无数,粗糙的表情让人直观到它的沧桑,文字也已模糊,如迷离的历史的眼睛。但就是这样的岁月痕迹,让人肃然起敬。伸手摩挲着一根根石柱,摩挲着一笔一画的字迹刻痕,我分明触摸到了题刻者的皮肤和心跳的温度。

  “夙根有慧皆森发,上善无声自广长”,瑞竹岩的竹和泉,给予攻书苦读的书生林釬以满含禅意的启示。此时的林釬,内心感受到的,是那儒家经典上的智慧,和善良正直的人性陶冶。“风静潮初满,山空月正中”,这是另一个书生陈天定留住瑞竹岩时最美好的记忆。林釬,字实甫,号鹤胎,是瑞竹岩脚下不远处一个叫洞口的村庄里的书生,早年家境贫寒,未及第前曾在瑞竹岩读书。林釬后来考中进士,殿试第三名,探花及第,屡授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国子司业、国子祭酒。林釬为官期间,正是明代大奸魏忠贤气焰嚣张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宁愿弃官为民,隐居乡里,亦不愿丧失良知和原则,像当时许多官员那样把自己的灵魂依附于一个不正常的人身上。后来魏忠贤倒台,林釬以自己的精辟见解和精明能干,深受崇祯帝的器重,拜为东阁大学士,被尊称为“林阁老”。陈天定,字祝皇,又字慧生,世称慧山先生,史称其“少聪颖,好韬略,慷慨有大志”。他与林釬是中表兄弟,并有师生之谊,当年曾一同在瑞竹岩读书,道德文章多受林釬的影响。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与林釬一样,因不愿依附阉党,毅然放弃任官机会,和林釬一起回乡隐居。直到魏党倒台之后,才受官行人,历迁吏部郎中。

  当年的瑞竹岩,该是到处绿竹盈眼,清泉流转。据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瑞竹岩记》所述:“昔唐楚熙禅师结茅万松山巅,曰德云庵。宋大觉琏禅师兴建梵宇,仍其旧称。逮及明季,皇子莅山,见枯竹箨萌,谓为瑞相,因题庵名曰瑞竹岩。”另一个瑞竹岩名称由来的说法,也与竹有关。说楚熙“因劈竹引泉,枯竹生笋,故名。”风清月朗的晚上,竿竿瘦竹筛月影,清泉石上婉转流,藏在茂密竹林深处的瑞竹岩古寺,空山寂寂。读累了的书生,离开照壁的青灯,寻着月色看风景。他们站在岩寺前,放眼山外的龙江之上,只见风平浪静,月圆江清。一切是这般美好!置身斯境,心无杂念,人已成佛。原来,有慧根的人,有清正本性的人,不论你修的是儒是佛,其境界最终都会是一致的。这应该是一种胸怀,一种有容乃大的境界。森发的不只是竹,也是我们心灵深处那一点灵慧之气;滋养万物的不只是泉,也关乎人心的那一点善念。“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总是以恰当的方式启迪众生,让我们在与自然深刻体悟的同时得到人性的升华。也许为了感谢这一方瑞气萦绕的山水,林釬金榜题名之后,在这里建下了“介石云窠”八角凉亭。如今亭早已不在,“介石云窠”门框犹存。他在说,这一堆石头,并不是没有灵气,它能生云腾雾,它能滋养瑞竹,亦能启人心智。我揣度不出他是在什么时候为瑞竹岩刻下精美的石头匾额,那三个斗大的“瑞竹岩”隶书大字。今天我看到的是,这匾额并没有高高地悬于山门或殿堂之上,而是被随意搁置在地,像一个落寞的士子、一段厚重的历史、一部老旧的书。我似乎隐隐感受到某种珍贵美好的东西在被挤出我们的生活,让人不由地感慨怅然。

  这两位乡贤,为人刚直,为官清正,留给后来人的是他们坚持是非善恶分明的榜样力量。崇祯皇帝赐予林釬“中正平和”、“宁静致远”的牌坊,至今仍高高地立于林阁老的家乡,在蓝天丽日下诉说着龙文士子的荣耀,标榜着为官者的操守;而陈天定,三百多年来一直是乡亲们眼中令人尊敬的“天定先生”。前面路上看到的守一方百姓平安的万松关,它的建造就得力于这两位乡贤的谋划和鼎助,“天保维垣”四个大字就是林釬留给后人永久的纪念,关门附近还有他所撰的《施公新筑万松关记》的碑石。

 

  穿过“无尽石门”,是一道宽宽的上山石阶,很阴凉,不见日影,原来是一个天然石洞。走出石洞,就来到了庄严的华严殿。站在殿前广场,举头西望可见到一方巨石“印”字压顶,粗大的笔画,厚重的字体,如天上掉下来的玉皇大帝的宝印。在山顶上,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刻在巨石上的大“佛”字。这两方摩崖石刻,一方在西,一方在南,遥遥相呼。这是为纪念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住锡瑞竹岩的故事而造的。抗日期间厦门沦陷时,弘一法师受漳州各方佛教信徒及南山寺主持广心法师的延请,来漳州弘法及避难,曾于瑞竹岩住锡59天。大师虽只作短暂的停留,却在修行闲暇之余,考明地志,为瑞竹岩留下了永远的《瑞竹岩记》。文中详细阐述了瑞竹岩的开创年代、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及振兴瑞竹岩的高僧名士等,为瑞竹岩正明洪源、理清山志,为地方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相传,大师在将离开瑞竹岩时,感其与瑞竹岩殊胜之因缘,遂亲手篆刻印玺数十个,埋于瑞竹岩诸处,待他日有缘人得其印玺,以此印玺传世,来见证这段历史。山顶上的“印”、“佛”两方摩崖石刻,就是取材于这个传说。“瑞霭黄花皆佛性,竹林皓月尽禅心”,大师写给瑞竹岩的这副对联,正是他眼中的充满灵性禅机的瑞竹岩。

  遥想当年36岁的李叔同,一个多才多艺的翩翩才子,杰出的艺术才能和热忱献身艺术的年轻生命,却在花正好月正圆时,毅然选择皈依佛门,作为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在青灯古佛旁寻找心灵的栖所。“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是作为苦行僧的他辗转各地时常常见到的意境。由最繁华处坠入空门,可见佛理禅机自有其让人心向往之的魅力。大师深厚的文化修养,高迈的梵行,传奇的一生,令人景仰。他的到来,虽然只是脚步匆匆,却使瑞竹岩光辉熠熠,许多人正是追慕大师的身影而造访这座山。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漳州窑五彩花卉纹大盘 下一篇:南天佛国——瑞竹岩(上)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