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社 | 住建 | 水利 | 招标 | 文化旅游 | 自然资源 | 海峡人才 | 疾控中心
论坛 | 视频 | 驾培 | 造价 | 房产 | 公 积 金 | 成人高考 | 超市商场 | 行政服务            
医院 | 科技 | 教育 | 医保 | 商务 | 市场监督 | 人力社保 | 开放大学 | 公安服务   会员中心|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体中文
栏目导航
历史搜索
热门排行

首页历史文化风景名胜  
 
南天佛国——瑞竹岩(下)
来源:收集 点击数:3303次 更新时间:2012/9/29 16:59:21

访山心情

  走过一段窄窄的拱桥,攀过几处险兀的岩石,在绿树黄墙红瓦灰岩的色彩变化中寻找原生态的山路,抵达山顶。站在最高处,面前呈现的,是杂草乱树间一处古堡的遗迹,石墙门廊依然可辨。这是建于清代的五营寨中的一寨。据史志载,五营寨,位于步文梧浦村石壁山,由高到低建有山寨4座,与马岐山的狮尾寨合称“五营寨”。山寨建于悬崖之上,崖下近百米的石壁,地形险绝,气势雄伟。另一个山头即石壁上的山寨,与此互为犄角。可以想象在风烽四起的年代,一将据险,可以俯视山下不远处的“插柳为营”的柳营江,与万松关一道,形成易守难攻的绝佳战略要地。后来,在混乱的年代里,也曾有匪徒据此为巢穴,所以当地人亦称为“土匪寨”。面对老榕垂须、杂草萋萋、乱石横放的景象,我试着用这些残垣断壁和时间的碎片,去拼凑当年的雄风峥嵘和硝烟弥漫,去想象一个一个横刀立马的形象,去体悟这座奇峭的满是岩石的山所特具的阳刚性格和不凡气魄。但山风浩浩,一切归于无形,再叱咤风云的人物,再鼓角争鸣的时代,也熬不过时间。据说寨内有古井两眼,但已无从寻觅。我想,无泉源,井自然枯竭;而我们每个人,所要用心守住的是,让我们的心泉永远保持着鲜活灵动的姿态。大雄宝殿前那“洗尘”之处,已无水可洗蒙尘的凡心。那块刻着“佛”字的岩石就在旁边,也许沿着“佛”字的指引,循着弘一大师那风尘仆仆的背影,能够寻找到复活那两眼古井的源泉。


  展望山外,极目远眺,九龙江蜿蜒如带,由西向东,在烟霭苍茫间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依稀可辨不远处江上那一座古老石桥——江东桥。江东桥原名虎渡桥,亦称通济桥,位于龙文区境内九龙江北溪下游,始建于宋朝。这是一座历经800多年风雨、有着许多民间传说和战争故事的古桥,是“八闽重镇”、“三省通衢”的重要交通桥梁,是我国十大古代名桥之一、全国重点文物,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最大的石梁桥”,被中外桥梁建筑专家视为桥中珍宝、桥中奇迹。一块块没有生命的石头,却在岁月的磨洗中,沉淀出异常的光彩和价值,让人将目光投注在它们身上的时候不由得肃然起敬。

  回望山下,瑞竹岩寺就在下面的山林之间,与从山下看到的相比,又是另一番景象。一座座庙宇亭榭的朱红的瓦,或方或圆,形状各异,线条丰富,在灰岩与绿树间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地点缀。这就是瑞竹岩寺的个性。每个寺庙,都有它的个性,瑞竹岩的个性就是纯粹和实在,没有哪一个殿堂的建造特别大气特别华丽,就是大雄宝殿和华严殿,也是庄重有加而不以华丽招眼,但整个建筑群总体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的浑然天成,色调大方而不俗,如方丈身上的红黄袈裟。

  中国最传统的建筑是对称,以最原始的对称来实现建筑上的平衡,像骈体诗一样,四平八稳,有时也像骈体诗那样极尽华丽,特别是庙宇。但瑞竹岩寺不然,瑞竹岩寺依环境条件而建,依山形而随意布局,却能于随意间找到视觉上的平衡,达到与环境相依存的美学境界。美原来可以有多样风格。瑞竹岩在建筑上并不排斥个性,体现的是包容和创新,是因时就势、与时俱进。这一点还体现在投资5000万正在建设中的“大家庭养心苑”,就在山脚下那圆形的建筑。瑞竹岩并不狭隘啊!

  有人说过,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站在山顶,把山踩在脚下,但我并未敢以征服者自居。这座山,山下山上,有那么多先贤俊彦或无名英雄的心灵跳动过,山石上似乎还有无名士卒的血迹未干。山上每一块石头都比我更有来历,比我更懂得时间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我唯有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来品读这座山,来领略每一处景。岁月流逝,古人已远,而山、山上的景、山上的石头,却以无声的方式,留下前人的气息,积淀成可触摸的文化记忆。但愿我们不会轻易遗忘。

  下山的路好走了许多。前面就是“瑞泉铭苑”,古色古香的摆设,高雅清静的意趣,让人一扫困倦。一边品茶,一边回味,耳畔响起了寺院的阵阵梵音,心在慢慢沉静,慢慢变空。

  忽然觉得,留在这个地方真好,清净自在,能听见山下的鸟鸣清脆,能感受头顶的阳光普照和周身的凉风习习。不想再走了,就此停留!坐在山石上,抚摸脚边的草,感觉自己也成了大山的一部分。我把心放下,不断地放下,去贴近自然,去感受山的呼吸,感受草木的欢喜,感受石头的脉动,感受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无比的自在如意。

  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参加瑞竹岩举办的一年一届“禅净大家庭”呵护心灵活动,美好的自然风景,悦耳的袅袅梵音,用清泉洗尘,用清茶洗心,让身心彻底地放松。红尘中的人们,忙忙碌碌,浮浮躁躁,熙熙为名,攘攘为利,哪有闲心静气读书听道?不知不觉间,名、利、情、爱、烦、忧填塞于心,负担沉沉。所以,找一个时间,在热闹的人群中,念念禅经,听听佛理,把欲念放下,把心智归一,把心倒空。“呼唤心灵环保”,减轻现代人脆弱心灵的压力,成了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使命。瑞竹岩在这一点上,也很有创新的精神。

  但我是凡家俗子,仅是山的访客,我的路我的归宿在他处。收拾心情,继续下山的路。

  走到迴龙亭,面前豁然开朗。一阵凉风吹来,好不舒爽!贪恋地再望一眼山下,只见蜿蜒的九龙江萦绕而过,江上的一座座桥,如长龙卧波。房屋、道路、高速公路、路上急驶的车辆……历历在目。近山苍郁如屏,远山苍渺如海岛。十里开外的漳州市区,高楼累累,烟尘滚滚。更远处,烟雾迷茫,隐入飘渺无涯的长天。正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我想,居山中修行,脚下即是万丈红尘,那诱惑时时近在眼前,怎么能闭目不见?山门薄薄一铁门,一小锁,能锁住蠢蠢欲动的凡心吗?能挡住人间俗世的情怀吗?我想象不出,要多大的定力与对佛的虔诚,或要对人间怎样的无望,才守得住自己的心,剪除六根,于长明灯下、木鱼声中,诵经礼拜,朝朝拂拭,晨钟暮鼓度春秋。而修佛之人,又要修到怎样的境界,才会脱掉尘缘苦恼,进而普度众生?不如我辈,居红尘扰扰之间,心自守静,一卷在手,品读先贤,不随波,不逐流,不趋炎,不附势,宠辱不惊,得失不乱,如陶渊明的大隐隐于市,“心远地自偏”。突然又想到林釬那被搁置在地的“瑞竹岩”匾额。偌大的瑞竹岩,竟无以安放这位正直的东阁大学士的墨宝!

  其实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就与读书人结下不解之缘,许多本来默默无闻的山,因文人的赞美而变得大放异彩;多少本来默默无闻的寺庙,因为文人的诗文传播而世人尽知名声大噪。苏东坡与佛印的交往唱和,是一段美谈;陆游在宁德为官时夜宿支提古刹,与高僧一翻彻夜长谈并留诗一首,也留下一桩佳话。瑞竹岩,何尝不是因为林釬的故事和陈天定为之“凿山通道”而益发显出人文的气质?先贤的读书声犹萦在耳,他们,理应成为瑞竹岩的一部分,他们的名字和故事,他们的操守和文章,只会使瑞竹岩更增魅力。瑞竹岩,理应表现出在建筑风格上不拘一格的气度,表现出有容乃大的胸怀,尊重文化,接纳万方。

  有些时候,我们很善于遗忘,遗忘历史,遗忘祖先。陈天定留在瑞竹岩上的对联,算是幸运的。他当年隐居读书之所慧眼山房遗迹,本来是后世文人墨士常常登临凭吊的地方,而今已空山寂寂,山房早圮,葬于鹤鸣铺(今龙文区蓝田镇境内)的坟墓亦荡然无存。是不是对于他的记忆,于我们一些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一种对照之下道德的压力?好在有《秋吟》诗十首存世,让我们在怀念的时候吟一句“百年人对千秋史,一室灯明半夜蛩”,回味一番他于瑞竹岩读书时的情景和“山河留恨树留烟,不尽蝉声乱叶边”的家国情怀。

  有人说,科技能使一座城市变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座城市变得伟大。我说,佛寺能使一座山变美,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座山变得更美、走得更远。

  突然就想起一则参禅的故事。

  徒弟问:学佛如何改因果?

  禅师答:改的不是因果本身,改的是面对因果的心。

  又问:怎么才能成佛?

  又答:先要学会做人。

  佛理并不深奥,也很平易近人,与我读的书讲的道理一样。正如瑞竹岩的趣联所写:“和尚什么家资石头大大小小,空门有何佛法白云去去来来。”

  参悟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要不要按照道理去做。

  也许人生的过程、许多事的过程,就像是一次访山问景的过程,走着走着,需要不时地停下脚步,欣赏、收集、回顾,不断地叩问自己的内心:有些什么,是我们必须守望而且要倍加珍惜的?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手工“老月饼”酥香依旧 下一篇:海柳雕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彭城刘氏族谱站长工具超星网课火速云中国投资资讯淄博信息港37abc网盘石网盟漳台族谱对接
漳州花果网巫锦文中医圈网站历史库优古网络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漳州 | 版权声明 | 站长寄语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漳州信息网 Copyright 2007-2027 by www.2898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2898100@gmail.com 电话:(0596)2898100 手机:15359698100、15959698100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水仙大街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