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我最爱听爷爷讲有关贤臣与奸臣的故事,“木棉庵郑虎臣锄奸”便是其中之一。木棉,以人物合一的形式让我从蒙昧中睁眼,开启我的“忠义”之旅。


求学时,每当春花怒放,校园里原本枯枝萧瑟的木棉树仿佛一夜间被施了仙法,在春寒料峭中大放异彩。热情奔放的木棉花或绽放枝头,或铺满一地,无不耀人眼目。加入了英雄树的注解,木棉花给黑白单调的校园生活增添了彩色的元素。静坐二楼的教室,我常常凝神眺望高高在上的枝桠,简朴至极的树木何以能花开时节大红大橙绚烂至极,再随后变幻出洁白无瑕如絮飞雪?后来我才知道,木棉不只是一种树、一种精神,它还是一个村、一座庙的代名词,甚至,还是某种民间信仰。

于是,我再次翻箱倒柜探寻“木棉庵郑虎臣锄奸”的故事:宋末权奸贾似道,因为他的姐姐是贵妃,所以官路亨通,一直做到右丞相,封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但他平日淫逸骄奢,劣迹累累。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再度南侵,贾似道被迫领兵救援,大败,全军覆没,孤身潜逃扬州。当时朝野大哗,群臣上疏弹劾,请斩首以平民愤。但是,由于当时垂帘听政的谢太后的庇护,贾似道只是被降职为高州团练使,往循州(今广东惠州东)安置而已。贾似道被贬迁徙,由武举郑虎臣奉命押解。郑虎臣是一名县尉,之前,郑父惨遭贾杀害,因此,郑虎臣对贾似道恨之入骨。押解中途至漳州木棉庵时,听见沿途百姓要杀贾似道呼声四起,又联想家仇国恨,果断将贾似道处死在木棉庵内。可惜,郑虎臣为民除奸却引来杀身之祸,回福州后被拘杀于狱中。明李东阳有《木棉庵》诗云:“多宝阁下欢不足,木棉庵前新鬼哭。袭胸拉胁安足识,天下苍生已无肉。君王不诛监押诛,父仇图愤一时摅。监押虽死名不灭,元城使者空呕血。”后人为纪念郑虎臣的功绩,在此处立一石碑,碑旁另立一诗碑,刻有明人七言绝句:“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1936年在碑前修建一座石亭,名“木棉亭”。那些到此凭吊遗迹的历代骚人墨客,无不赞叹忠义之士郑虎臣为国除奸的壮举,无不唾弃奸相贾似道祸国殃民的行径。

地理上的便利,我得以亲近这一“城南胜境”。
出漳州城南约十二公里龙海市九龙岭下,远远便看到木棉村口那两棵年代久远、根深叶茂的木棉树,好似热情的迎宾员,张开双臂时刻准备着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再往前走一会儿,“紫气东来”巨大牌坊映入眼帘,便到了木棉庵,因建于木棉村口,故名。木棉庵是一座前后两进、坐南朝北、极富闽南特色的古庵庙,红墙红瓦、鎏金斗拱、间以蓝色祥云。盛夏时节,庵前枝繁叶茂的老榕树伸展开枝柯,形成一个极好的避暑胜地,两旁的槐树吐露着黄灿灿的花儿,交相辉映。不知道是庵堂内静穆的气氛还是庵外绿树成荫所致,人入庵内,顿觉温馨雅致。正中塑像,威严中蕴含慈爱,没有其他庙宇内的峥嵘之感。“晨钟”、“暮鼓”分列两侧,袅袅烟雾里,“矮矮虎臣为国除奸真爽快,明明活佛显身说法本慈悲” 楹联赫然在目。我们在乾隆皇帝所赐的“木棉庵至界碑记”前流连,听那从宋至清每次涂抹泥浆后此处不久即脱落直至立了此碑的民间传说。这里,是郑虎成诛杀贾似道血溅之处。几百年的时光流转里,任何有意无意的“涂抹”都在冥冥之中黯然失色。听闻郑虎成手起刀落的那一瞬间,我想到了木棉,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默默无闻,淡定从容,沉淀精华,在早春的季节里将积蓄了一年的力量迸发,将璀璨的生命发挥到了极致,不计较得失,不在乎荣辱。只是,沉淀,绽放,瞬间成就无限的辉煌。用一树的橙红见证它的存在,用满堂的喝彩彰显它的傲然正气。“慈帆不渡奸雄汉,慧眼长临信善门”、“奸相早随花锦落,明神永庇木棉新”,历史,在青灰的碑石上见证着忠义的伸张!
庵外四周林木苍茏,东面有三座长方形石碑,从左至右由低到高的三座石碑依次镌刻“木棉亭遗址”、“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明人七言绝句(诗碑)。当中石碑高3米多,宽1米许,乃明代平倭名将俞大猷所立,后断半截。清乾隆间(1736-1795)龙溪知县袁本濂重立。石碑前有一石亭。这就是闽南闻名的文物古迹木棉亭,一座简朴而又令人肃穆的长方形八角石亭,石柱上刻“为天下除奸,明春秋大义”、“误国半间堂罪恶贯盈垂老投荒犹恨晚,锄奸一片石春秋笔削乱臣贼子必书诛”等对联,有现代人刻写的建亭碑记《木棉亭记》,今碑亭均尚完好,是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遥望连绵起伏的青山,我总在想,一沙一世界。素有“海滨邹鲁” 之称的龙海,自古以来人文荟萃,那些或远或近的先贤们总是站在一些历史的拐角上,注视着和审视着我们的未来。每回游历这些历史遗存,我仿佛看到了先贤们宽厚的背影、如炬的眼神,骄傲着他们超然的人格魅力、高贵的气节,我那渺小平凡的人生也因此而更加地充实和丰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