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被人们称为“美女楼”,它位于平和县芦溪镇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胜地。根据平和叶氏族谱记载,为芦溪叶氏十八世叶处候开工兴建,从奠基到竣工历经50年的时间。

绳武楼24开间,三层高。大门额上的楼名“绳武楼”三字,苍劲有力,上下左右两边是栩栩如生的石雕,精雕细刻的石雕与“绳武楼”三字好似绿叶衬托红花,相辅相成,呼之欲出。

据查资料得知:绳武二字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绳:继续;武:足迹。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绳武楼的石雕、泥塑、木刻等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被许多专家学者誉为 “天下第一美女楼”。但绳武楼是在什么情况下建筑的,楼主叶处候酸甜苦辣咸与建筑师傅等等的关系又是如何,至今却鲜为人知。为了揭开这个秘密,日前,笔者与平和图书馆叶朝阳一起来到“美女楼”里,在当地村支书的带领下,采访了几位楼里的老人。通过多方了解、座谈和看了绳武楼的一本手抄的叶氏家谱,脉络逐渐清晰。据绳武楼家谱记载,叶处候乳名贞卿,生于嘉庆辛酉年十一月二十一,卒于同治己巳年(1869年)二月十六,享年68岁。叶处候妻子陈氏叶妈,乳名蔡娘,生于嘉庆甲子年,卒于光绪庚辰年,享年76岁。

叶处候的母亲出生于隔壁大坪新厝社一个黄姓的大户人家。这位黄家大小姐乳名智娘,她进入叶家以后,知书识礼,与左右相邻和睦相处,受到乡亲的普遍好评。
叶处候父亲居竹公,乳名苞,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叶处候有5个兄弟,他排老二,他的父亲在26岁这年,也就是嘉庆六年(1801年)的冬天生下他。据传叶处候满月这天,家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祝贺,期间有一位外乡的算命先生路过此地,居竹公热情好客,就请他一起喝酒。却说这位算命先生也不推辞,坐下就不客气地大喝起来。酒过三巡,算命先生对居竹公说:“小孩是否有请人看过八字?” 居竹公说:“还没有。看不看八字,我认为无关紧要!”“这就是你的不是,看八字,不但知道你的孩子八字欠什么,是欠木还是欠水,有些东西是可以人为补上的,否则就会耽误一生!”这位算命先生神秘地说。

盛情难却,居竹公就报出叶处候的出生时日。只见算命先生微闭双眼,掐指一算说:“这位孩子的八字很好,注定不是大富就是大贵之人,但必须‘过房’, 否则不但不能大贵或者大富,还会多灾多难。” 叶处候的母亲一听,急说:“这位先生,什么时候‘过房’比较好?只要孩子健健康康成长。”算命先生笑了笑说:“也不急,顺乎自然就可以。但你必须先许下天公保佑,待孩子成名以后答谢。”“这简单这简单”。叶处候的母亲说着,转身到屋里拿糯米糕,泡上清茶,点上香烛祈祷天公:“保佑儿子夜乖日大,一生平平安安,出门有贵人帮忙,遇事能逢凶化吉,日后‘大红猪’敬谢。”

拜完天公后,叶处候的母亲觉得压在心窝上的一块石头被搬掉,她认为儿子已经有了保护神。说来也有点奇怪,自从祈祷天公后,叶处候一路走来,都没有遇到什么病痛,健健康康成长,父母欢喜得不得了。

到了10岁这年的春天,居竹公就把叶处候送进本村私塾读书。叶处候天资聪慧,教授的内容每天检查都是全班最好的,受到私塾老师的特别喜爱。为了使叶处候接受更好的教育,日后能出人头地,叶父花了一笔钱,求三托四,把儿子送进县城中学念书。叶处候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一直不错,不久,就顺利升入京师国子监,成为一名大学生。但叶处候对于考举却不感兴趣,致使没有拿到当官的入门票,成不了大贵人。他的父母亲遗憾地说:本想让儿子通过熟读《四书五经》,从而顺利入仕,无奈儿子不感兴趣。
叶处候25岁结婚,次年也就是道光丁亥年(1827年)生下大儿子贡珠,三年后生下二儿子捷法,不久又生下三儿子云梯。
叶处候30岁时,觉得自己一个大学生整天在农村混,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但生在这个时代又有什么办法呢?一天,他从书箱里翻出从前看过的《镜花缘》,看着看着,被唐敖游历海外的事迹所感动,于是,他就想到下海经商,想到南洋赚大钱,然后建筑一座雄伟壮观的楼房,把书中出现的奇花异草通通雕刻在楼房里。因为他要报答父母。一天晚上,叶处候把下海经商的想法告诉妻子,妻子虽然不识字,但却通情达理,坚信丈夫是干大事的人,想干的事情一定会成功,因此非常支持丈夫此举。
决心已下,就决不能动摇。中秋过后几天,是个大好日子。这天早上,叶处候告别了父母、妻子,向着广东一带寻找下海经商的道路。
一天下午,叶处候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汕头地区。繁华的街头上,各种商品让叶处候看得眼花缭乱。他沿街行走,这里瞧瞧,那里看看,问这问那,不知不觉,日头已经西沉。他觉得有些饥饿了,看见前面左前方有家饭馆,就走进去了。餐桌上刚好有一位60多岁的老汉也在此用餐,叶处候索性就走过去与他对坐聊起来。原来这位老汉早年丧妻,因为思念与妻子的感情,就一直没有续弦,唯一的儿子十多年前渡海到南洋一带做生意,五年前回家一趟后便杳无音信。叶处候一了解,心中暗暗欢喜,因为在这里遇到一位华侨的家属,便与老汉更加亲热地谈起来。再说这位老汉由于多年的孤单和郁闷,这时遇到一位年轻人主动同他闲聊,也觉得十分高兴。两人越谈越投机,酒足饭饱,老汉要叶处候到他家里住下做他的儿子。叶处候酒气十足说:“住下可以,但做儿子恐怕不行。”说着说着两人竟然互相扶住对方,沿着市郊的一条石头路走去。
叶处候住下后,就帮助这位老汉收拾东西,并且帮助干活,他想过几天看看情况后再离开这里。
一天早上,阳光灿烂。叶处候就向老汉说:“过几天就离开这里,准备到外边闯一闯,听说南洋赚钱比较快,所以我想到那边去赚钱,父母亲为了培养我读大学,已经把要建房子的钱全搭上。父母的心愿,我一定帮他们完成。”老汉看着叶处候认真的样子,就说:“等到年底的时候看看情况再说,凭感觉也许我儿子年底会回家,到时你们一起去南洋打拼,这样有个互相照应,不是更好吗?如果你家里需要钱,我可以先借给你。”叶处候深情地瞧了一眼老汉,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就同意再等些时日。
却说时间就像流水一样,转眼就到了年二十四,这天下午,老汉家里来了一位陌生人,他说刚从南洋回来,与老汉的儿子经常在一起做生意,本来两人计划一起回家,但由于临时有业务,老汉的儿子要耽搁几天,估计要到年三十才能到家。叶处候一听消息,心情无比激动,他比老汉还高兴。到了年二十九,老汉的儿子果然回到家里,还带着一位洋媳妇,老汉满脸灿烂的笑容。
原来老汉的儿子到了南洋打工,由于诚实、稳重、头脑灵活,几年以后就得到老板的重用。老板有一位天生丽质的独女,正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关键时刻,看到这位年轻人一表人才且能干就喜欢上了。老板家大业大,正想找一位继承人,于是就把老汉的儿子招为上门女婿。
话说大年三十,老汉一家团圆,他当场宣布收叶处候为义子。老汉儿子大两岁为大哥,叶处候为弟。
到了春节过后的初五,叶处候与义兄,就依依不舍告别了老人家,乘坐大船离开了汕头到异国他乡谋生了。叶处候的义兄服务的这一家公司主要是做布生意的,公司规模很大。叶处候的到来,老板十分高兴,因为叶处候是一位知识分子,公司的发展正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叶处候在公司以主人翁的姿态,尽心尽责干好各项工作,并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公司的生意日益红火。由于叶处候出色的才干,得到老板的高度赞扬,半年后他就被升为主管。
却说这年十二月初的一天,叶处候向老板请假,他说离开家乡已经五年了,想回家看看,也想带些钱回家建一座土圆楼。义兄一听就赞同说:“就让叶处候回去一趟,一方面也代我回去看看父亲大人,公司的事务我可以多担待些。”老板通情达理,就同意叶处候回家,并且还包了一个大红包给他。过后几天,刚好有一只大货船开往广州,于是,叶处候就带着很多金条启程。经过十多天的颠簸,货船终于到了广州。叶处候顾不上休息片刻,带着疲倦的身躯,转船又到了汕头。他首先来到义父家里。他知道,当初如果没有遇到义父,就不会有他今天的辉煌,他决心好好报答这位慈善的老人家。在义父家里,不是亲父子胜似亲父子,他们天南地北地聊,叶处候把外面看到的精彩世界都说给义父听,把义父逗得心花怒放。过了三天,叶处候便依依不舍离开义父回到平和芦溪。
叶处候回家后,就计划建楼。原先父亲看中的楼址已经杂草丛生,于是,他就请来亲戚朋友重新整治,然后从县城请来地理名师定坐向,据说地理先生看到这块地后赞叹不已。地理先生对叶处候说:这里建一座土楼非常好,前面的这条溪,就像一条玉带环抱着土圆楼,后龙非常有力,不但现在行运好,百年后该楼还会再行大龙运。地理先生的话,把叶处候说得心里喜滋滋。
之后,地理先生又神秘地对叶处候说:为了不破坏地理,夯墙的土不能在土楼旁边挖,石头不能在面前的溪里取。于是,一天早上,叶处候就与地理先生一起到左边的一个山坳上看土质,到北边的溪里看石头。第二天,就让他的大哥亲自到永定请师傅。大概过了个把月,建楼的相关事宜才全部准备好,叶处候这才放下心,因为约定返回的时间已经快到了。一天下午,他交待妻子说:建楼的事不要太急,质量最为要紧,土方、石头一定要到前几天看好的地方取,主体工程建好以后,房子里面的布局以及设施必须等他回来后才定。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全家团圆时,叶处候告诉大家说:明天我就要离开家乡,老板现在很需要我,他对我就像家里人一样,我应该好好报答他,家里的事情就请大家齐心协力,资金问题请大家不需考虑,我们要建就要把它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土圆楼。
第二天一大早,春光明媚。叶处候告别了父母、爱妻和儿子,告别了亲人们,又向着海外漂摇而去。
却说时间就像流水一样,转眼间叶处候离开家乡又有七八年。这时,绳武楼的主体工程也已经完成,大家都很着急,因为叶处候已经两年没有音信,当时叶处候离开家乡时曾经说过,圆楼建好后,不忙于整修,他要把天下的奇花异草全部搬进楼里收藏,现在只好等待叶处候回家再说。
话说这年中秋过后的一天下午,叶处候在亲人的盼望中,突然间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这位海外游子的回来,给叶家带来无限的希望,大家奔走相告说:“处候回来了!”
叶处候回家后,放下行李,就在兄弟的带领下视察了土楼的建设情况。看后他甚满意,对大家说:留金山银山给子孙后代不如留一个传家宝给他们,因为金山银山是有价的,是花得完;传家宝是时间越久就越有价值,我们应该把这一座土楼建成全世界最有特色的土楼,使它日后成为无价之宝。大家一听,愈觉十分有道理。
第二天一大早,叶处候召集家人说:“我当时说要把奇花异草全部收藏在土楼里,现在正是时候,怎么收藏呢?很简单,就是把它们全部雕刻在里面,这样一来,我们这座土楼不就成为‘百花园’吗?”大家一听,顿然省悟。
一天早上,叶处候同一位建筑师傅一起迎着轻轻的山风,行走在去永定的山间小道。这位土楼建筑师傅是永定人,昨天听说叶处候要请木雕师,就向他推荐了几位家乡人。
在永定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准备娶媳妇,现在正请三四个师傅在做家具和眠床。叶处候就直接到这一村庄考察,他亲眼看他们雕刻,栩栩如生的花鸟紧紧吸引着叶处候的眼球。叶处候看后,赞叹不已。于是,就当场决定在这里请八位专门雕刻花鸟的师傅。不久的一天,他又到泉州请了两位石雕师傅,在漳州请了两位泥塑师傅,一共凑齐十二个人。
一天,叶处候与这些师傅一起商讨花鸟的布局时说:《镜花缘》书中写了百种花草,我要在这座土楼里雕塑百种以上花草胜过它,请大家尽情发挥水平,我绝不亏待各位师傅。
叶处候等家人把这些师傅奉为上宾,把他们当着一家人看待,师傅们十分感动。为了报答主人的知遇之恩,雕刻师傅都尽心尽责各显身手。
却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雕刻师傅在绳武楼一干就十年。一天早上,一位师傅向叶处候请假要回去为儿子举行婚礼,这位儿子十年前跟着父亲来到绳武楼当父亲的下手,今年已经二十四岁了,现在也是一位木雕高手。叶处候得知后就让他们一起回家,并送了一份厚礼。几天后,这位师傅在为儿子办完婚礼后就及时赶回绳武楼继续上班。叶处候在绳武楼还特意为这位木雕师办了十桌酒席表示祝贺。
话说到了同治八年,叶处候深感自己身体大不如前,恐不久于人世,年三十在围炉过程中,就随便交待了身后事。他说:“现在建楼所剩下的白银还有好多,我把剩下的白银一分为二,一半留建楼的扫尾工作用,一半我要把它埋藏在土楼地下。”三兄弟异口同声说:“任由父亲大人支配就是,我们都没有意见。”叶处候接着对三个儿子说:“老大贡珠有文化,老二诚实、稳重,老三头脑灵活,日后你们三人必须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共同把这座土楼建设的后期工作做好。”三兄弟异口同声说:“请父亲放心!”
那么叶处候是如何埋藏白银呢?据传,一天下午,叶处候把建楼所剩下的十八瓮白银全部埋藏在楼里地下。为了不被后人知道藏在哪里,他亲自主持这项埋藏的工作。叶处候让十八个人各抱着一瓮白银,由他亲自向十八个人蒙住眼睛,然后在绳武楼第三层的通道正反各走三圈,把这十八个人搞得晕头转向后,才让他们一个紧挨一个沿着楼梯下来,由叶处候一个一个带到各自的地方把白银放好,然后这十八人被集中关在一个房间里。当叶处候把十八瓮白银全部埋藏好后觉得万无一失时,这十八人才把眼睛掀开离开土圆楼。
据说白银埋藏好后的次日,叶处候与大儿子贡珠一起,把楼的前后左右重新看了个遍,叶处候在与儿子交谈中很欣慰。因为儿子对于建楼的很多想法跟自己想的都一样,他心中暗想:就是今天自己遭不测时,建楼的扫尾工作仍然会顺利进行。
大概过了个把月,叶处候便离开了人世。
贡珠在父亲建楼中就是直接参与者,尤其是在他大学毕业后,便投入到建楼的管理和施工中,所以在父亲过世后,建楼的最后工作他都能衔接。特别是楼里的埕、井,以及楼外围的铺石等等设施,都做得很详细。由于父亲叶处候在楼里有埋藏白银,所以,贡珠在铺楼埕时,就特意铺一个铜钱形的图案,以示楼里隐藏着白银。
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的一天,绳武楼终于竣工。这天,是个黄道吉日,早上卯时,绳武楼进行安门仪式。
贡珠欣然提笔写下的“绳武楼”三个苍劲的大字,经过石雕师精雕细刻,这天也庄严地安在门额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