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龙文区朝阳镇书厅村下尾李社,就见识这样一块置立于田中央十分精致罕见的“石敢当”。

经考查,该石碑为火字形结构,最顶部高约3.05米,宽0.91米,厚0.18米,基座长1.14米,宽0.47米。碑里的内容十分丰富,除碑额正上方八卦太极浮雕图案(配有“元亨利贞”)外,左侧有“泰山石敢当”、“民国丙辰年(1916年)季秋之月吉置”,正中间有“李广将军箭”,右侧有“福德正神香火”等字样。该碑隽秀大方,碑面清晰流畅,字体优美,堪称石敢当中的精品。
该碑无论从外观形状,还是自身内涵意义,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其中碑里的“李广将军箭”、“福德正神香火”、“民国丙辰年季秋之月吉置”等内容十分罕见,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泰山石敢当中外观最特色、内容最复杂、功用最齐全的一块石敢当,它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福建民俗的漳州泰山石敢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是立于住宅、街巷、桥梁或道路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路冲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用于辟邪的石碑。它的形制通常为一米左右的长方形石碑,上刻有“石敢当”三字,或“泰山石敢当”五字,在碑额上有的还雕有狮首、虎首、八卦等浅浮雕、圆雕图案。这种风俗在我国民间流传十分久远,尤以南方为盛。
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元帝(公元前40年)黄门令史游的《急就章》一书:“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唐代颜师古注曰:“卫有石碏、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意思是指中国上古有很多姓石的名人,以后也有不少石氏望族,而“敢当者”,乃十分勇猛、所向无敌之意。)因此“唐人刻石,借石敢当三字以压之。”于是,勇武之人以“石敢当”自号。
此时的石敢当与镇宅辟邪的“石敢当”风马牛不相及。石敢当成为辟邪之物在晚唐才有发现。据宋代人王象之《舆地纪胜·福建路》中记载:“庆历中,张纬宰莆田,再新县后,得一石,铭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770年),县令郑,押字记”。这是国内石敢当出土的最早的实物史料,信中展现了当时“石敢当”的功用。后来,泰山石敢当习俗在传承中有所变化和发展,随着人口的迁徙、文化的播迁,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箔、门神、辟邪、防风”等转变,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传统民间习俗。除了西藏和新疆外,泰山石敢当习俗遍布全国各地,并且流传到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以及朝鲜、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唐人街。
链接:田中央置立“泰山石敢当”揭秘
安放位置与众不同
下尾李社这样把“泰山石敢当”安置在田中央的做法,实在是旷古未闻,究其因,显然另有其意。相传,民国初期,下尾李社发生了一连串奇怪现象,社里人接二连三莫明其妙变故,一时间人心惶惶,不知如何是好?社里众乡亲对此束手无策。于是,不得不派人聘请风水地理先生查看原因。风水地理先生查看后,认为造成社里人莫明变故原因与邻社下尾张社的三王将军庙有关。下尾张社刚建成的三王将军庙地处“虎穴”,气势极盛,是故庙门(“虎穴”)朝对方向的村社,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下尾李社首当其冲,正对着该庙正门。于是,社里众乡亲恳请风水地理先生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损下尾张社乡民利益,又不引起两社乡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能够使下尾李社达到止煞消灾。就这样,一块精致独特的、功能齐全的“泰山石敢当”应运而生了。事有凑巧,自石碑竖立不久,灾难果然消除,下尾李社很快恢复了往日生机。这块“泰山石敢当”遂成了村民心目中一座避邪消灾、祈福保佑的守护神。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民国初年,漳州郡城东乡一带发生了瘟疫,当时的下尾李社也未能幸免。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社里自从安置这块“泰山石敢当”后,这场猖獗肆虐的瘟疫突然间遁迹消形。当时,村里为欢庆石碑置立,一连几周大肆燃放烟花爆竹。大家知道,烟花爆竹中的黑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钾等成分,虽然对空气会造成污染,但另一方面,对空气也可以起到很好杀菌消毒作用。
外观似“虎叉”为全国罕见
这块“泰山石敢当”的造型独特,外观类似古时打猎用的虎叉,也称火字形,在漳州还是首次发现,全国罕见。石敢当一般高1.2米,宽0.4米,厚0.13米,埋入土0.26米,但下尾李社置立于田中央的这块“泰山石敢当”高达3.05米,宽0.91米,厚0.18米,基座长1.14米,宽0.47米,在石敢当系列中,是独一无二的。
内涵集石敢当之大成
这块“泰山石敢当”隽秀大方,碑面清晰流畅,碑刻内容丰满瑰丽,字体优美,堪称石敢当中的精品。它顶部有八卦浮雕、北斗七星图案、“元享利贞”字样,碑正中间有“李广将军箭”,左侧有“泰山石敢当”、“民国丙辰年季秋之月吉置”,右侧有“福德正神香火”等字样,可谓是集石敢当之大成者。特别是刻有“李广将军箭”字样,更是泰山石敢当碑之独一无二者。
李广,西汉文帝时,这位抗击匈奴,建立奇功盖世,让对手“闻之”丧胆,望而却步,却终生未得封侯的飞将军。史载,李广在一次夜巡中看见草丛中大石,以为是虎而一箭射去。待他近看时,方知射中的是大石,而那支箭却深深地射入了石中。他张弓对石再射,却始终不能再将箭射入石中。所以说,有了李广将军箭的神力,泰山石敢当的威猛足以抵挡来自所谓“虎穴”的凌厉之势。
另外,这块石敢当还兼具保佑一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土地神职责,碑里右侧“福德正神香火”字样就印证这一点。它置放于田中央,一来达到了尊重祭祀土地神的目的,二来实现让土地神永享人间香火的祈盼,如此独出心裁的构思,让人叹为观止。
唯一有时间记录的石敢当
这块“泰山石敢当”的另一奇异之处是,碑上专门刻有时间年月,即“民国丙辰年季秋之月吉置”,而这正是其与所有“泰山石敢当”不同的地方。
按照《鲁班经》说法,“凡凿石敢当,须择冬至日后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二日乃龙虎日,用之吉。”据此,安置时选择的日期时辰也须与雕凿时相一致。而这块石碑置立的时间“民国丙辰年季秋之月”,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应另有缘故的。传统民俗习惯有“就大不就小”的原则,丙辰年比所谓的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或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日中任一天都大的说法,所以,该碑也就有了特别的时间落款,其涵义也在于此。恰许如此,石碑因而更具魅力,更富内涵,不但有了时空的价值,而且有了生命的历史。这块“泰山石敢当”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所有石敢当中唯一有时间记录的。
文革“破四旧”躲过一劫
笔者在当地深入考察了解到,这块“泰山石敢当”在文革时期差点遭遇一场劫难。当时,村里的红卫兵在“破四旧”时也动了这块石碑歪脑筋。幸亏,村里的老人脑子灵活,连夜让人将整块石碑刷上白灰,再写上“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第二天,当红卫兵一班人马到了田中央想砸石碑时,才发现“四旧”东西已经不见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神圣领袖的口号石碑,无奈之下,他们只好灰溜溜地走了。石碑就这样躲过一劫,有惊无险地保留至今。
⊙林盛发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