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小吃”的兴衰 | 来源:转载 点击数:2903次 更新时间:2012/4/7 21:36:48 |
常听大人们说:“要玩苏杭二州,要吃石码漳州。”漳州和石码早期的地方小吃确实丰富多彩。就面类讲,有卤面、蠔子面、鸭子面、牛肉面、沙茶面、加力(鱼)面、手抓面、面线糊;就粿类讲,甜的有粉粿、板煎粿、面煎粿、叶子包粿,咸的有蠔粿、米烧粿、菜头粿、芋粿;就油炸类讲,有炸五香、炸鱼箭、炸肉箭、烧猪肝;就米汤类讲,有米苔目、鼎边出(锅边糊)、咸粿汤;就粥类讲,有鱼粥、鸭粥、蠔粥;其他还有蠔煎、蠔辆、炒米粉、炒面、炒粿条、肉棕、猪血肠、央肠、包润饼等等。
早时人们的消费水平很低,“小吃”的售主为了争取顾客,在工艺制作上讲究精细,加上当时的食品原料品质也较高,有许多“小吃”脍炙人口,品位很高,让当今的同类“小吃”望尘莫及。譬如蠔子面和蠔辆,因当时的蠔都是九龙江口淡咸水交汇生长的产品,品质很好,煮出来的蠔汤都呈浅绿色。现在的江口自然生态发生变化,加上江水污染,滩上养不出蠔肉。当今市场上的蠔子面和蠔辆,多采用深水吊养的海蠔,煮出来的汤多呈褐灰色,包括蠔煎的品质也大不如前。又如米苔目、鼎边出所用的原料,当年都是手工制造,尤其是鼎边出的米浆,是当场在鼎边抹油垂浆烧煮出来的,鼎边出的名字即由此出。现在的原料多为成批通过机械加工制造,因此少了许多韵味。早先的卤面是用鼎在烧卤,现在多用铝锅,从观感和口味都显得不够传统和正宗。早时的加力面,是售主把一条七八斤十来斤的加力鱼(学名鲷鱼),去肚留鳞全鱼生蒸后,让风凉晾。蒸后的鱼汤加上鱼头鱼骨熬成的汤,再加上猪大骨熬成的汤作为底汤。如此“三汤合一”拌上油面后,再添加力鱼肉丝,味道极佳。老一辈人形容加力鱼肉吃了会“印齿”(鱼肉会胶着牙齿),面汤喝了会“目瞅光”(眼睛发亮),让人回味无穷。
“小吃”是其售主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在竞争发展中互相取长补短,根据顾客的口味不断改进和创新,在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后来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各种小吃摊或并入集体或并入国营单位,来个“大一统”。长期的“大锅饭”削弱了竞争,使一些传统工艺退化甚至失传。虽然当时国营和集体的饮食店依然保持一些传统的“小吃”,但粗制滥造的痕迹日益明显,品质大不如前。加上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使一些“小吃”品种在市场上消逝了。所幸多数“小吃”品种至今仍保留下来。当时石码镇一居民独创一种“米烧粿”的“小吃”,用大米磨成粉浆后制成咸粿皮,皮内包鲜笋、豆干、猪肉、鳊鱼,味道香美。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岁月中,常见他挎一个小篮子,上面覆盖一层厚厚的保暖布,到公园里兜一圈。在公园休憩的人见到他挎着小篮子,知道香喷喷的米烧粿又来了,便掏出一角钱买两个,端着小盘子就地品尝。他就像打游击一样,偷偷摸摸地挣一些小钱,也把这种传统“小吃”及其制作工艺保留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各种“小吃”又像雨后春笋竞相冒了出来。也许是禁锢的时间较长,导致工艺生疏,加上原料品质的变化,某些“小吃”已失去了当年的风味。由于现在消费人群扩大,消费能力增强,也可能导致某些“小吃”售主产生“丑女不愁嫁”的思想,其制作工艺总不如过去精细。有些“小吃”或因原料问题(如加力面),或因顾客消费需求的变化(如板煎粿、面煎粿)而难以恢复,但有火焰的存在,必定会喷出火花。但愿未来的“小吃”能在品质上继续提高,规模上继续扩大,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加香美的“口福”!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漳州风味小吃走进央视 下一篇:父女对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