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子圆,一度在漳州传统小吃的舞台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戏份。在许多老漳州人的记忆里都会有这样的印象:街头巷尾的摊位上,晶莹剔透的连子圆裹挟在红糖水中,吃上一口,甜润爽滑。

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在市区再也见不到售卖连子圆的摊子,那份香甜渐渐远去。最近在老城区香港路,又有人卖起连子圆,勾起不少老漳州人舌尖上的记忆——“走,一起去香港路吃碗连子圆,品尝一下古早味。”
开卖连子圆的人叫郑邱煌,今年已经52岁,手艺承自其祖母。老郑告诉我们,她的祖母早年曾在官园摆摊卖连子圆,由于品味纯正,销路很好。耳濡目染之下,她自小掌握了制作工艺。
“连子圆的制作与烹煮并不复杂,原料也只有番薯粉,但用料必须纯正,来不得半点假。” 郑邱煌说,首先得买来纯正的番薯粉,一分为二,一部分以细眼的筛子筛除杂质,成为细干粉,另一半则加水洗净,同样也用细眼的筛子过滤杂质;然后再将粉浆与细干粉搅拌,使之凝结成团;最后,把这些粉团放到筛子里,以恰到好处的力道抹压,直到粉团被挤出筛眼,掉下去就成了半干的连子圆,再晾一段时间、略干了点就可进行烹煮。煮熟后的连子圆,加入熬制的红糖水,一碗传统的连子圆才算大功告成。
虽然工序不算难,但由于每次制作量很大,也是件辛苦活。长大后的郑邱煌并没有以此当作谋生手段,只有到了夏天,她才会做些给家里人尝尝鲜。一些亲朋好友在吃过她做的连子圆后,纷纷竖起大拇指,并鼓励她开一间店,专卖市面上已经消失多年的连子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郑寻思一番,也觉得连子圆几近销声匿迹。“以前是有很多摊点,但在十多年前,位于漳州五中附近、最后的一个连子圆小摊也收摊了,从此连子圆便在市井消失。”郑邱煌说。但是为了稳妥起见,她还是没敢跨出开店那一步。今年2月,漳州举办第四届小吃文化节,郑邱煌试探性地去摆摊,结果大受市民的追捧,这才增加了她开卖连子圆的信心。
5月19日,她的连子圆店终于在香港路开张。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她还对传统的连子圆进行了一番改进,除了传统的款式外,她还选择性地添加佐料,顾客可按自己的喜爱再配点仙草、石花、莲子、红豆、木耳、红枣等。
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小吃再现古街,一些老漳州人闻讯寻香而来。昨日下午,年逾古稀的老林边吃着连子圆边告诉记者,得知连子圆开卖,他几乎每天都来光顾:“吃上一碗连子圆,找回曾经一碗二分钱的味道,难忘啊!”人到中年的小陈则表示,儿时他母亲经常带他买连子圆,如今专程过来再品一次,有种回到过去、回到妈妈身边的感觉。
人越来越多,排起了队,甚至还有人从漳浦驱车赶来,为的就是尝一下这“古早味”。郑邱煌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她乐在心里,感觉很有成就感。在她看来,增加收入是一回事,能够重拾起这份消失多年的漳州小吃,并把它传承下去,她内心更加满足与自豪。
⊙ 朱俊辉 郑德鸿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