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对病毒性肝炎已有较深的印象,一旦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发热、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和肝大、腹水等体征时,首先就会想到病毒性肝炎,甚至按病毒性肝炎长期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时才会有所醒悟。为减少误诊误治造成的损失,现将酷似病毒性肝炎的疾病简介如下:
缺血性肝炎 肝脏急性缺血、缺氧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功能损害,即称之为缺血性肝炎或缺氧性肝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多种原因导致的急性低血压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血清转氨酶(ALT和AST)及乳酸脱氢酶(LDH)迅速而极显著的升高,且随病情好转而迅速恢复,肝炎病毒指标全部阴性,借此即可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铜在体内蓄积,肝脏最先受累,首先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肝脾肿大以及发热,早期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晚期又误诊肝硬化。若能及时发现血清铜增多、血浆铜蓝蛋白减少、角膜铜色素环,即可获得诊断。
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亢时肝损害的原因和致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可能与甲状腺素异常增多,分解代谢亢进和自身免疫有关。有些患者以肝损害和黄疸为首先症状时易误诊。检测TSH,T3、T4是鉴别于肝炎的重要依据。
恶性组织细胞病 这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的组织细胞呈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以青壮年居多,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当以肝脏浸润为突出表现时,可表现为黄疸、肝功能损害、肝大、高热等,易误诊为肝炎。若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发现异常组织细胞,即对诊断有特异价值。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SLE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呈现多脏器损害,可表现为肝大和肝功能损害,早期易误诊为肝炎。若能找到狼疮细胞、抗核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
肝结核 肝结核系存在于其他脏器的结核杆菌经肝动脉、肝静脉、淋巴系统、脐静脉感染,或邻近脏器的结核病灶直接扩散至肝脏而发病。急性粟粒性肝结核常有发热、肝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常误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普通型肝结核患者有乏力、纳差、腹胀、肝大、肝功能异常而误诊为慢性肝炎。通过肝穿或腹腔镜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肾综合征出血热 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由于出血热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侵犯或免疫复合物在肝组织沉积以及肝内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等,引起肝细胞破坏,而导致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黄疸等,酷似病毒性肝炎。若能注意该病的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衰)、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以及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等特征,有助于与病毒性肝炎相鉴别。
药物性肝炎 特点为:①既往有用药史。已知有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如异烟肼、利福平可致与病毒性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长期服用双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氮丙嗪、甲基睾丸素、砷锑剂、酮康唑等可致淤胆型肝炎。②临床症状轻,单项ALT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③停药后症状逐渐好转,ALT恢复正常。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多发生于妊娠后期,临床特点有:①发病初期有急性剧烈上腹痛,淀粉酶增高,似急性胰腺炎;②虽有黄疸很重,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但尿胆红素常阴性。国内报告此种现象也可见于急性重型肝炎;③常于肝功能衰竭出现前即有严重出血及肾功能损害,ALR升高,但麝浊常正常;④B型超声检查为脂肪肝波形以助早期诊断,确诊靠病理检查。病理特点为肝小叶至中带细胞增大胞浆中充满脂肪空泡,无大块肝细胞坏死。
非肝炎病毒的病毒性肝损害 非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近年有上升趋势,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感染)、巨细胞病毒、柯萨奇B组病毒,其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因此,当肝功能异常,而肝炎病毒指标均阴性时,应注意检测上述病毒指标,有助确诊。(宋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