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即为老视,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病理状态也不属于屈光不正,是人们步入中老年后必然出现的视觉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引起老视呢,老视的实质是眼的调节能力的减退,年龄则是影响调节力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调节即眼的屈光力的增加是通过晶体的塑形、变凸来实现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晶体密度逐渐增加,弹性逐渐下降。晶体的塑形、变凸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睫状体由于纤维组织缓慢积蓄而肥大,晶体亦逐渐加大,睫状体和晶体的互相接近影响晶体悬韧带的张力。
在人生的早期,人眼的调节是很大的,约为15.00D~25.00D,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每年大约减少0.25D~0.40D的调节量,到了40岁左右眼的调节力已不足以舒适地完成近距工作,“老花”在这些人中开始出现,到了50岁左右,调节力更低,大部分都需要矫正了。
除年龄因素外,老视的发生和发展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屈光不正 远视眼比近视眼出现老视的时间早;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后,由于矫正负镜片离角膜顶点存在12mm~15mm距离,减少了同样阅读距离的调节需求,而戴角膜接触镜的近视者,由于角膜接触镜配戴在角膜面其矫正后的光学系统接近正视眼,因此,戴角膜接触镜比戴普通框架眼镜者出现老视要早。
用眼方法不当 调节需求直接与工作距离有关,因此,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容易出现老视的症状,从事精细的近距离工作的人比从事远距离工作的人出现老视要早。
身体素质 长手臂的高个子比手臂较短的矮个子有比较远的工作距离,需要比较少的调节,因此后者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气候影响 因为温度对晶体的影响,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们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药物的影响 服用胰岛素抗焦虑药、抗忧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抗痉挛药和利尿药等的患者,由于药物对睫状肌的作用,会比较早出现老视。
出现老花眼该怎么办呢?首先要进行验光,就是作远距屈光不正的检测,规范的验光程序是老视验配成功的开端。要准确验光并完全矫正近视、远视和散光。近附加的测量要在屈光完全矫正状况下择定标准工作距离,两眼同时视的状态下进行。检测时选择合适的视标(阅读物)以及合适的照明系统,在最后确定处方时,还要根据个体需求进行合理调整。老视出现的时间和矫正所需的附加度数有一定的规律。对于正视眼、近视眼来说,44-49岁需要+0.75D的附加度数,每增加5岁,近附加度数增加+0.50D,但一般不超过+3.00D。
总之,老视眼镜的配戴,重要的是舒适和清晰。(张晶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