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新制定了《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强烈建议减少成人和儿童的游离糖摄入量。相关研究表明,游离糖的摄入量高容易导致龋齿和肥胖。减少游离糖的摄入有助于遏制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减少全球范围内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
按照世卫组织的定义,游离糖包括由生产商、厨师或消费者在食品中添加的单糖和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有别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含有的内源性糖,而目前无研究表明内源性糖对健康的副作用。
1989年世卫组织已经开始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减至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此次更提出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到摄入总能量的5%。同时,强烈建议各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饮食指南,使成人和儿童的游离糖摄入量在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
在食品市场上,糖作为辅料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很多看似不是甜的制品中,都隐藏了游离糖,人们容易在不经意间摄入。因此,世卫组建议加贴食品和营养标签,让消费者可以更清晰地安排个人膳食,但国内市场上的食品商标有使一般消费者不易察觉的含糊之处,例如无糖食品也会含糖,依照现行的《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则属于无糖产品。
此外,世卫组织还提出了开展消费者教育,管制游离糖含量较高食品和非酒精饮料的销售,并对游离糖含量较高食品实行财税政策的建议。在儿童肥胖问题严峻的英国,不断有呼声望通过征收“糖税”来遏制肥胖儿童人数上升。世卫组织营养促进健康和发展司司长Francesco Branca表示,以政策改变的方式支持游离糖摄入量下降,将有助于各国完成减少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承诺。
龋齿和肥胖是游离糖摄入过多后最明显的副作用,这两个健康问题也同样困扰中国。
中国居民的龋患率十分高,根据2009年公布的中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达66%;35-44岁中年人龋患率88.1%;65-74岁老人的龋患率高达98.4%。调查还发现高患龋率与中国人糖消费和摄入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同时,据《柳叶刀》杂志去年刊登的肥胖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肥胖人口第二多的国家,肥胖人数达4600万人,儿童肥胖的问题也十分严峻,在发达国家中,超重或肥胖儿童的比例达25%,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也有13%。
卫计委发布的2010年—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监测显示,与上一次调查2002年的数据相比,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由4.4%增加到7.7%,增幅为75%;成年居民肥胖率由9.8%增加到13.2%,增幅为33%。
世卫组织的研究数据显示,与含糖饮料摄入量较低的儿童相比,含糖饮料摄入量最高的儿童趋于超重或肥胖。在中国,城市居民的饮料消费正在迅速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每周消费1次以上者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24.7%攀升到65.1%,人均每天消费量达97毫升,其中12—17岁儿童少年最高,达到每天203毫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