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漳州历史货币漫谈 | 来源:收集 点击数:3130次 更新时间:2012/5/13 15:43:29 |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钱作为货币代号,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漳州年兜吃珠蚶的习俗与货币的起源
在漳州,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与货币起源有关的古老风俗,即在“年兜围炉”必上一道菜——珠蚶。吃完珠蚶后,要把蚶壳留下,筵席散后,将蚶壳洗干净,由家中长辈将蚶壳撒在床下或者门边,嘴里念着“蚶壳钱,明年大赚钱”,祈望来年丰衣足食,幸福安康。这习俗正是与古代人们将贝壳作为货币使用有关,所以百姓把蚶壳叫做蚶壳钱,屋里留下蚶壳意味着家中有贝有钱,大吉大利。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历史上出现了金属货币、布币、刀币、环钱、秦半两钱、汉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纸币、银质货币和铜元等多种货币形式,经历了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硬币的演变过程。
漳州历史货币概况
在唐之前,漳州的经济开发滞后于中原一带,早期使用的货币大都从中原一带流入。明末外国银元开始流入漳州。南明期间,郑氏政权曾在石码铸永历通宝钱。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福建巡抚奏准在福建铸造“宝漳”局康熙通宝钱。道光年间,漳州铸造了我国早期地方自铸银元——“漳州军饷”,在中国货币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朝至民国初期,漳州金融货币市场除了流通海外“番银”外,也流通有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及民间钱庄、银号等发行的货币。
漳州历史货币同中原先进的货币铸造技术相比,相对简陋,铸量稀少,流通范围也不广。但漳州历史货币富含闽东南沿海的地域特色,流通的货币版式繁多,内容丰富,是漳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南中 福建省钱币学会理事)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帕金森治疗的七大误区 下一篇:惊险!女童坠车 父亲弃车救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