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铜币收藏三注意 | 来源:转载 点击数:2897次 更新时间:2012/7/31 11:27:19 |
有关钱币的收藏,总结起来无外乎“物以稀为贵,小心假货,注意行情”,铜币的收藏亦是如此。
铜币也称铜元或铜板,诞生于清末政治腐败、经济衰竭的历史阶段,从光绪二十六年起(1900年),经历了晚清、民国时期,目前存世品种约有1000余种。虽然只有短短的30余年时间,但其版别众多、种类庞杂、存世量大,错配模具、错签局名时有发生,造成“奇品”、“趣品”,丰富了收藏研究的情趣。
铜币以铜为材质,以红铜最为多见,而黄铜则少见。其大小规范,制作精美,颇具收藏和欣赏价值。在收藏时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注意品相外观。品相被称为是“收藏品的生命”。品相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收藏品价格的差异,而且还关系到藏品是否容易变现的问题。铜币的品相对其收藏意义尤为重大。由于铜币是机器压制的,无论是对表面的光洁度,乃至边丝的好坏都有严格的要求,任何缺陷都会影响藏品的价格。因此铜币品相的好坏,首先要看图案文字是否清晰、无磨损,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等。其次铜币最忌有锈,因为铜币的历史并不长,与古铜钱有铜绿的值钱不同,铜币有锈会遮盖铜币的细微部分,影响观赏,收藏价值便大打折扣。品相好的铜币值得收藏,即使是普通品种,收藏价值也较高。
其二是看面值。清代铜币里各种面值甚多,其中以当十文铜币最为常见,而当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铜币都值得留意。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文铜币,因面值不符合民间习惯,旋铸旋废,存世仅有十余枚,非常罕见。宣统年间铸“大清铜币”二十文、“开国纪念币”小写二十文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河南省铸“民国双旗嘉禾”五百文大铜币因面值实在过高,当年在市场中难以形成流通,故开铸后不久就停铸,现实际存世量也极稀少。但也有一些例外的,如民国四川铸造的“四川铜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者却属常见品种。还要看铸币工艺。铜币一般采用机器铸造,故称“机制铜元”。但有些地方因买不起机器因陋就简铸币或民间土法私铸,产生了不是机制的铜币。如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砂版铜元”,人力手摇机械铸造的半机械币以及手工打制铜币等。这些非机器铸造的铜币,多是过渡时期的产物,铸造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外,铜币一般中间无孔,因此发现中间有孔,特别是方孔的铜币值得格外留意。其中以“光绪元宝”安徽方孔十文铜币最为罕见,估计存世量不会超过10枚,被誉为“一级大珍”。
其三须注意版别。铜币的版别众多,清代末期,整个民国期间,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类铜币外,日伪政权也发行过部分铜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流通着根据地自行铸造的铜币。每个种类都可细分出许多种版别,其中有些版别非常稀少,市场上很难见到。铜币中还有许多错版,如英文倒置、满文错写、面背错配、阴阳币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还是可以碰上,因此平时应特别留意。要多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入手,说不定一枚看似平常的铜币,就是难得的错版。与此同时,还要看是否有齿边。通常情况下,铜币侧面是没有任何纹饰的光边,轧有齿边的铜币绝大多数属于样币性质,值得收藏。但江苏铸“光绪元宝”十文和民国十五年的四川造“嘉禾”铜币中也常见齿边普通品存在,属例外。
|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漏服药如何补 下一篇:中国最早的国号钱—— 凉造新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