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古玩市场经常可以找到法属印度支那时期货币,而且价格大都不贵。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货币承载着近代发生在中南半岛的一段痛史,同时也记录和见证了漳州华侨他乡播迁耕耘的足迹。

1879年交趾支那“安南当二”铜币正面

1879年交趾支那1分铜币正面

1879年交趾支那50分银币正面
印度支那是1887年法国侵占中南半岛后所建立的国家,包括交趾支那、安南、东京、柬埔寨和老挝,相当于现今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三国,总面积达74万平方公里。
19世纪中叶,法国统治者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加快了对远东的侵略步伐。1858年9月,法国殖民者来到越南中部的岘港,他们要求在岘港设立领事馆,遭到越南阮氏朝廷的拒绝,于是法国人便以武力夺取了岘港。1859年2月,法国又占领了边和、嘉定和定祥三省。1861年,法国占领了越南南部最大的城市西贡。1862年4月,在法国的胁迫下,阮氏政权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西贡条约》,承认法国殖民者对越南南部领土的占领。1863年法国将所占领土称为交趾支那,设首府于西贡。“交趾”是古代中国对越南南部的称呼,在越南语是“南圻”,意思为南部,其法文名称是“Cochinchina”。1867年法国又夺得越南的永隆、昭笃及河仙三省,遂将它们一起并入交趾支那。
与此同时,法国于1863年入侵柬埔寨,以武力挟持柬埔寨王室签订《法柬条约》,宣布柬埔寨为法国保护国。为了全面占领整个中南半岛,1883年法国与中国爆发中法战争,战争中法方并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但最后却以清廷的妥协结束。1884年法国占领了整个越南。法国人将越南中部叫安南,北部叫东京。1887年10月,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成立。1893年老挝也被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
法属交趾支那设立后不久,1875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 INDOCHINE)在巴黎成立。该行是法国政府特许银行,享有在远东地区发行货币的权力。1879年东方汇理银行开始铸造交趾支那硬币,主要是小面额的银币和铜币。银币设10分、20分、50分三种币值。
为进一步实行经济掠夺,控制中南半岛的经济命脉,1885年法国殖民者在“开发计划”的名义下,开始在其占领的印度支那地区大量发行法属印度支那货币。法属印度支那货币延续法属交趾支那货币的各种币值,增设主币1皮阿斯特贸易银元,币面文字由原“COCHIN CHINE”(法文“交趾支那”)改为“INDO CHINE” (法文“印度支那”)。法国本土货币单位是“法郎”,为了在东南亚获取更大的利益,东方汇理银行铸造了这种专属于法属印度支那流通使用的贸易银元,其货币单位称“皮阿斯特”,用以区别法国本土的法郎货币。
法属印度支那1皮阿斯特贸易银元属于1元型银币,该币的正面为自由女神坐像,两侧是法文“REPUBLIQUE FRANCAISE”(法兰西共和国),下方是发行年份;背面为麦穗花环,花环上方铸法文“FRANCAISE INDO-CHINE”(法兰西印度支那),中间是法文“PIASTRE DE COMMERCE”(皮阿斯特贸易银)。在闽南民间人们根据其币面图案形象称其为“坐洋”“坐人”等。
坐洋初铸时,重量为27.215克,成色为90%。质量上比当时广为流通的“鹰洋”还要略胜一筹,因此很快就成为印度支那地区的主要流通货币并开始流向海外。1895年1元型坐洋重量减至27克,称减重版。但其流通势力范围仍继续拓展,我国与印度支那相邻的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大量流入,闽南地区也流入不少,并与“鹰洋”“龙洋”“站洋”一起成为鸦片战争后流入闽南的四大外来币种。
法属印度支那除了发行“坐洋”银币外,也发行有铜质及纸质货币等。币面图案充分体现了殖民色彩以及侵略的本质。其中“印度支那一分铜币”,正面图案沿用交趾支那一分铜币的自由女神坐像,背面中间竖框内采用中文币值“百分之一”,左右铸币值“1C”(即1 cent, 一生丁,也译作一分,为主币1皮阿斯特的1/100),周围环铸法文“INDO CHINE FRANCAISE”(法兰西印度支那)。该币发行至1895年,1896年改版铸造币面为“双像”图案的方孔铜元,其正面图案为手持军旗的女神用披风庇护印度支那少女,此形象更加明目张胆地暴露了殖民统治的面目。“双像”铜币发行至1939年止。
这一时期还发行有“大法国之安南当二”铜币。该币直径、重量与原交趾支那“安南当二”铜币相同,1897年后改版,其正面字体全部用中文书写,中间方孔上下铸“大法国之安南”字样,左右为币值“当二”;背面环铸法文“INDO CHINE FRANCAISE”(法兰西印度支那)及铸造时间。当时5个方孔铜钱(sapeques)等于1分(cent),“当二”相当2个铜钱。这款“安南当二”机制铜币,其圆形方孔的设计,仍沿袭中国古钱制式的风格,从中可以看到自大的殖民者还不敢贸然完全摒弃越南古钱上的中式风格。
1931年法属印度支那发行了一种新版本的1皮阿斯特银元,正面图案为自由女神侧面头像,重量减重为仅20克。减重银元受到民间的抵制,流通不便。于是殖民者在1936年又发行了成色90%的足重的10分、20分、50分坐洋。但这仅是殖民当局为挽回面子的最后一举,此后法属印度支那便不再发行坐洋银币,而只发行铝、镍硬币及纸币等。
1940年日军占领印度支那。1945年3月,印度支那成为日本保护下的“独立”国家。同年8月日本投降,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名义上在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的统治之下。不久法国又重新占领老挝和柬埔寨,并试图恢复在中南半岛的统治。1946年3月,法国军队进入越南北部地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随后法国政府分别与越南、老挝、柬埔寨订立条约,承认它们为法兰西联邦内“独立的”“自治的”国家。但印度支那各地的独立运动此起彼伏,1954年7月21日,在日内瓦会议上签订了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随后印度支那各国分获独立,法属印度支那正式消亡。
法国统治印度支那时期,漳州人延续与当地的历史交往,两地人员往来十分频繁,这从两地的侨批信件可以反映出来,漳州著名的侨批信局“天一信局”在西贡便设有分局。此外,据《漳州华侨志》记载:“19世纪末,海澄县豆巷人曹允泽往越南西贡谋生,当时漳州华侨曾成立漳州会馆。”1906年张荫恒的《三洲日记》记载,西贡华人有漳州帮。根据1988年的统计数据,“祖籍漳州的越南华侨、华人约有7000人,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西贡一带。”上述记载说明,众多法属印度支那货币在漳州的发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林南中 文/图
|